“未雨绸缪”路漫漫
作者:未知 文章ID:40008 浏览:
【原文】
“未雨绸缪”路漫漫
①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渴望能够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准确预测天气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据有关资料,距今3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已有了预测“风雨”的记载;到了汉代则有利用琴弦感应的湿度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预测天气更多依靠经验的积累。
②有了天文、物理、数学等构建的基础理论和各种气象仪器、观测记录,17世纪以后,真正的天气预报诞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三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③但是,准确预报天气仍然是一件难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天气预报准确率。除了大气自身的随机性,大气运动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外在干扰,如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内在和外在随机性同时影响天气预报的精度。
④另外,在天气预报中,尽管越来越依靠各种先进的观测设备,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分析判断毕竟带有主观性,这也成为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原因所在。
⑤何况,不同的天气,预报难度本身也有很大差异。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的天气,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⑥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国情”不同,所关注的“天气”侧重点也有很大差异。美国要预报的天气主要是龙卷风,其次是大西洋飓风。而我国因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有着美国没有的许多复杂的天气系统,天气预报难度更大。因此,单纯对比不同国家天气预报准确率并没有多大意义。
⑦由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的提高以及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常规天气预报基本实现了精准预测。【在二十年前,通过天气预报,人们还只能知道未来几天大概区域的大概天气状况,而今天,天气预报时效越来越长,一个星期、十天,还可以达到月报甚至季报的标准。】
【问题】
15.标题中加点词“未雨绸缪”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6.本文着重介绍了哪两个方面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6分)
17.第⑦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 】(4分)
18.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出的,你认为应该接在哪一段文字后比较合适?请阐述理由。(4分)
尽管如此,气象专家认为,基于现在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有效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科技和人两个方面因素都不可或缺。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提升天气预报能力、时效和精度及公众服务性上仍大有可为。
19.下列画线诗句描写了两种天气类型,哪种天气易预报,哪种天气无法预报,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作阐释说明。(4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参考答案】
15.准确预报天气有难度(2分)
16.一是天气预报发展的历史(3分),二是准确预报天气有困难(3分)(6分)
17.作比较(1分)突出说明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常规天气的预报越来越精准(3分)(4分)
18.⑦(1分);这段文字开头的“尽管如此”呼应第⑦段内容,是为了引出下文的“不可能完全准确”,然后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要从“科技和人两方面”着手(3分)(4分)
19.预报第一种天气易,预报第二种天气难。(2分)文章第⑤段提到,“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清明时节就属于这种情况;而“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的天气,例如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苏轼诗中描写的就是这种天气(2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