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护眼神器
作者:张钫 文章ID:40270 浏览:
【原文】
雪地里的护眼神器
张钫
①寒冬腊月,银装素裹,在一个雪后初霁、阳光明媚的午后,你站在皑皑的雪原上,欣赏“惟余莽莽”的北国风光,感慨着大自然的无尽造化,然而却不知危险正在悄然而至……
②冬日的雪地对日光的反射率非常高,加上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减少,在冰川、雪地、沙溪等炫目耀眼的地区,反射光的紫外线含量可达到5%左右,这种环境下,人的双眼在没有防护措施直接暴露于外界时,会遭受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损伤,俗称雪盲,医学上常称之为太阳光眼炎,这主要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会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结膜充血等症状。
③因此,当你出行在广袤的雪地里时,一定要记得保护好眼晴!如今我们的滑雪、登山爱好者、科考队员等,通常都会有滑雪镜,护目镜等专业防护工具。然而在专业防护工具出现之前,常年生活在雪地里的人们是如何保护眼晴,免受“雪光之灾”呢?
④在藏民集中的青藏高原,牦牛是他们最重要的畜力。为了应对雪原上眼的阳光,藏民
们就地取材,常用耗牛下腹部的细绒毛作为经纬线编织成菱形或方形的网格,网格左右两端再延伸编成镜腿状,制成类似于眼镜的形状,可以挂在左右两耳上,这样便形成一种独特的牦牛眼罩。
⑤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向来有冬猎的传统,他们为了防止雪光刺眼,也用黑色马尾自制了一种眼罩,与藏民的托牛绒眼罩类似,但工艺略复杂。他们先用树条弯成所需的扁圆框架,然后用针引上马尾或马禁做线,在木框内编织成网,织完后再放入水中煮,取出晒干抽出木框,这样会增加弹性和硬度,不易弯曲。最后在两端缝制黑布,钉上黑色线绳即可。
⑥雪地眼罩主要是减少进入佩戴者眼中的光线,将大部分阻挡于外且不影响视线,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进入眼睛的光通量以保护眼睛免受刺激和伤害。别小觑这看似简单的办法,它可拯救了很多人的眼睛。
⑦这种护眼眼罩的雏形早已有之,我国古时候就有类似的眼罩。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化县鸽子洞元代窖藏中,就发现有两件马尾编的织物,一件是用棕色马尾编织成斜网纹,另一件是则用白色马尾编织成莲花纹样。隆化县博物馆为之撰写的考古发掘简报定名为“面罩”,后来一些地方也称其为“护眼罩”。这种护眼罩便类似于雪原中生活的人们所编织的眼罩。
⑧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227号墓出土有一副铜眼罩,该眼罩长18厘米,宽5.3厘米,用铜簿片冲压而成,中央靠近眼球的部位钻刺小孔,透过这些小孔,能够清楚辨识外界环境和事物。过去的研究认为眼罩是为了防风沙,但它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有效的减少光通量,从而保护眼睛免遭紫外线损伤。
⑨这种类型的眼罩也绝非在我国仅有。在靠北极的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常年冰雪覆盖,当地居民使用的眼罩是在中间刻有一条大约0.5厘米宽的横槽,佩戴这种的眼罩时,太阳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尽管形制与我国的眼罩不尽相同,但其原理均是减少光线的进入。
⑩面对大自然形成的强光困扰,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开动自己的大脑,就地取材实施一些简便可行的相似措施。眼罩这个简便的发明,解决了在雪地生活或旅行必须面临的问题。如果你下次去雪域高原上旅行,千万别忘了佩戴牦牛绒眼罩呀!
【问题】
15.⑴第①段加点词语“危险”在文中是指【 】(2分)
⑵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太阳光眼炎”(3分)
“太阳光眼炎”:【 】。
16.围绕说明对象——专业防护工具出现之前的雪地护眼眼罩,1-7段依次说明了以下内容:(6分)
⑴【 】
⑵藏民和鄂伦春人的护眼眼罩及其制作方法。
⑶【 】
⑷【 】
17.有人认为,第⑨段应删去,你认为呢?(4分)
【 】
18.下列句子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同的一个选项是( )(3分)
A.雪域高原上,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增强,反射光的紫外线含量可达5%左右。
B.藏民的牦牛绒护眼眼罪与东北地区鄂伦春人自制的黑色马尾眼罩类似,但工艺略复杂些。
C.目前研究表明,吐鲁番出土的铜眼罩作用是为了减少光通量,保护眼晴免遭紫外线损伤。
D.尽管不同地区的护眼眼罩形制不尽相同,但原理却是相同的,目的均是减少光线的进入。
【参考答案】
15.(1)指反射光中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损伤眼睛,甚至患上“雪盲”症,(2分)
(2)俗称雪盲,主要由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会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结膜充血等症状。(3分)
16.(1)护眼眼罩产生的原因(3护眼眼罩的护眼原理(4)护眼眼罩在古代的锥形。(6分)
17.不能删去,因为此段介绍了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居民使用的有横槽的眼罩,丰富了护眼眼罩的种类,表现了其更广泛的地域性,加强了本文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也与下文“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开动自己的大脑”一句相照应。(4分)
18.D(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