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12.近日,学校举行“走进中国文化,感受传统家风”的活动,请你

发布时间:2019年9月9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8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0288  浏览:

【问题】
    12.近日,学校举行“走进中国文化,感受传统家风”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探究下列材料,结合材料写出你对家风的几点看法。(4分)
    【材料一】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郜云雁)12月24日“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出版与传播高层论坛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与新书发布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与会的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家委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呼吁,“家庭教育应以生活教育为本”。他指出,尽管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家庭教育的“反生活”倾向却日趋严重。大量调研发现,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睡眠和运动,有些父母甚至叮嘱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材料二】无论是从《颜氏家训》中的“古者圣王,有始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还是从流传至今的诸葛亮的诫子名言,到《哈佛女孩刘亦婷》都可看出家训的重要。
    【材料三】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家训、家教、家风就是极具价值的一个系列。《大学》里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正是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每个人都是由“家”走入社会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
    良好家风的形成必须靠家教,不幸的是,我们今天已经不自觉地将“教育”窄化为“学校的教育”,以为“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们并没有将“家教”安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在这种语境上,“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补课的同义词。这难道不让人担忧吗?
    (2)活动二:请写一条家训,可参照以下示例。(4分)
    示例: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刘向《说苑.杂言》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活动三:有人认为学校教育重于家庭教育,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你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轻重,持何种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2.(11分)(1)家庭教育应当以生活教育为本;从古到今家风都很重要;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良好家风的形成必须依靠家教。(4分)
    (2)答案示例:休存猜忌之心,休存离间之心,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4分,能引到引导约束作用即可)
    (3)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注重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养成,学校教育注重孩子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性格和品德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家人的影响和塑造,父母应该作为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优良的品德。综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3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山行留客
  • 下一篇:与草化敌为友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