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格局
作者:未知 文章ID:40290 浏览:
【原文】
做人要有格局
经常听人讲怎样做人,有很多真知灼见,其中有一句“做人要有格局”,让我印象深刻。格局是什么?我理解,格局就是眼光,气度和胸怀。央视不是有一句广告词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就是人的格局啊!
人的格局有高下大小之分。有这么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设计师,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管理者。这就是格局的差别。
格局小的人,盯着自己的一日三餐,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别人家的事漠不关心,高高挂起;格局大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情系百姓福祉,心系国家发展,积极投身经济社会的建设。格局小的人,未必不幸福,但总觉得缺一点精彩;格局大的人,前行未必很顺利,但会活得有价值。格局小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这是一种悲哀;格局大的人,登高山,而知山之巍峨,临大海,而知海之浩瀚,这才是壮美的人生。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也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格局小,影响力就小,发挥的作用就小;格局大,影响力就大,发挥的作用就大。
格局对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在当今世界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将中国的发展融入到全世界的发展中去,同时为全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这就是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
人的大格局不是凭空掉下来,它同样需要培养。大文豪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首先是正视自己的缺点,找到学习的方向。要用虚心的态度聆听批评,用开放的胸怀包容多元,多取长补短,多加油充电,知耻而后勇,才会夯实大格局的基础。①其次是增强必胜的信心,增加超越的勇气。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承认落后、安于落后,自甘菲薄,失去前行的动力。我们必须要有不服输、不服老的心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打破别人眼中的你不行不能的妄言。信心比黄金更可贵,信心是我们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②
三是要脚踏实地的笃行,完成历史的使命。人的格局不是高中楼阁,它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上的。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脚,要问你的追求。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要问你的志向。
那么,你做人的格局有多大?不要问我,要问你的内心。
【问题】
17.第2段所讲述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8.第3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9.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20.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第6段①②③哪一处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29岁时编写《国榷》。经过27年的辛勤笔耕,前后修改6次,写出了长达500万字的初稿。不幸的是,书稿还未出版,便在一个深夜被人偷走。27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谈迁心痛欲裂,悲愤地仰天长号。但是,沉重的打击没有动摇谈迁的志向,书稿丢了,但人还在,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书就一定要写出来。谈迁擦干泪水,重新拿起了笔。尽管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记忆衰退,行走不便,但是他千里奔波搜寻史料,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又经过9年,谈迁终于完成了《国榷》这部著作。这时,谈迁已经是一位65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参考答案】
17.(3分)通过三者想法与结果的对比,具体形象地论述了人的格局有高下大小之分;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论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8.(4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2分),通过格局大的人与格局小的人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并引用了古代俗语与魏源的话,强调了格局大的重要,并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2分)
19.(4分)先阐述对格局的理解,引出论题;然后通过故事(事例)具体论述格局有高下大小之分;再通过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阐述了格局大对于个人和国家和重要性;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大格局;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20.(3分)②这个事例主要记叙了谈迁凭着倔强的禀性和执着的信念,在经历困难后65岁终于完成《国榷》这部著作。它承接上文“信心是我们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必须有不服输,不服老的心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的意思,同时,放在此处作为论据,又引出并证明了“三是要脚踏实地的笃行,完成历史的使命。”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