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地的怀念
作者:刘静峰 文章ID:40382 浏览:
【原文】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⑴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⑵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
⑶春雨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华丽。眼见得麦子抽穗,麦田由绿而黄,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成熟的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⑷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麦子在轰隆的机器声里完成了生命。这块地的庄稼也会接茬长,没有间断。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张开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会听从这咒语的召唤。
⑸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⑹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和繁衍,同时,也触动了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天真、纯洁。
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⑺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庄稼没有竞争力。庄稼地被许多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眼光瓜分成一个个楼盘,就像一个弱女子遇到残忍的强盗马上溃不成军,支离破碎。这块庄稼地成了最后的黄金,谁都想分一杯羹。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而急速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被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⑻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了原来庄稼具有的纯净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无序和放荡的味道。玉米秸秆成为这块地最后的记忆,此后这里只有林立的高楼。一切大地拥有的丰富韵味都消失,只有单调的尘世喧嚣盈耳。没有了建筑的地方,是野草的乐园。庄稼依靠人力与野草争锋,庄稼没有败过。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⑼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农人多少年养熟的土地,现今只有僵硬的质地。即使若干年后此处复归还原,也不知需要多少年可以治愈伤痕。
⑽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的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各种各样庄稼的地的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问题】
17.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上空了……”本文也有这样的文字:“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合十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试比较这两处景物描写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异同。(4分)
18.文章题为“一块地的怀念”,请结合文中相关文字,概述作者具体怀念了“这块地”的哪些方面?(4分)
19.“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内涵?(4分)
20.分析探究文章结尾处的“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这句话所蕴涵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7.相同点: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文字逼真而传神,画面生趣盎然,充满生命的张力,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都体现把个体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精彩,人生才有价值。
不同点:前者着力表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由此驱除作者落寞、孤寂与悲观消沉,激发作者面对生与死的思考时,庆幸并感激“上帝”对生命的安排,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后者则着力表现庄稼地的祥和、平静的美好意境与蓬勃的生机。句中的“祈祷”与“咒语”是对万物生命的召唤,也是对万物生命避免天灾人祸的祈祷;暗示下文这块地的最终归宿,反衬人类在金钱面前而失去理智,对既是自然的也是精神的土地恣意地破坏。
18.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以及庄稼的事情给人的快乐、悸动与成就感,让人迷醉的气息,每时每刻的童年境界。
19.失去庄稼的土地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
失去了庄稼,大地就失去了色彩和美感,也失去它滋养万物的价值。
20.①体现自己对“土地”执著的热爱,不会因社会的某些原因而有所改变;②表明当今的许多人对土地“惨遭蹂躏”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揭示并讽刺当今的许多人用金钱衡量的眼光来看待土地,自私、贪婪、“经济”至上的观念是一种贻害久远的“近视”;④当然,也体现作者在这种大背景下,内心的无奈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