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作者:未知 文章ID:40498 浏览:
【原文】
家风
①“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②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如“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等等。
③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④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⑤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
⑥正因为如此,对家风、门风或称誉或贬损,也就并存于历史文献中。如《魏书》卷三十八说:“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将卒后,家风衰损,子孙多非法,帷薄混秽,为论者所鄙。”可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⑦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⑧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减)
链接一:x-j-p谈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十八大以来,x-j-p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2015年2月17日,中国x-j-p总书记在中国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2016年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x-j-p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他谈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2017年3月5日,x-j-p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询问上海奉贤区“奉贤”之含义,肯定家风、村风与民风建设。
x-j-p对好家风的重视,始终如一。
链接二:《中华好家风》歌词
你也这样说
|
我也这样说
|
没有好家风
|
日子咋红火
|
我也这样说
|
你也这样说
|
治国如治家
|
治家如治国
|
你有一个家
|
我有一个家
|
不能治好家
|
怎能治好国
|
家风连国风
|
国风兴家风
|
温良恭俭让
|
是否还记得
|
是否还记得
|
|
你也对我说
|
我也对你说
|
国风不清明
|
哪有万民乐
|
我也对你说
|
你也对我说
|
家和福星照
|
国泰鸿运多
|
爱国如爱家
|
爱家如爱国
|
人讲精气神
|
国讲正清和
|
家风连国风
|
国风兴家风
|
仁义礼智信
|
千年传美德
|
千年传美德
|
|
【问题】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家风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B.《魏书》卷中对家风的描述告诉我们或称誉或贬损的家风并存于历史文献中。
C.家风,有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D.“渐渍家风”生动形象的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14.下列对材料中“家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家风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普文学家潘岳的作品《周诗》中。
B.两晋以后,家风一词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南北朝,更是使用甚广。
C.《南史》卷中提到家风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D.北周庾信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致使当时的大家族家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风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才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
B.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
C.家风一旦形成就成为教化的资源,是通过耳濡目染等多种方式能获得的精神气质。
D.家风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测,家风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16.结合三则材料,请谈谈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建设。(4分)
17.你认为的好家风是什么,请写出两条。对于如何形成好家风,你有什么建议?(5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C(原文“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非“存在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14.【答案】C(A《周诗》的作者是西晋文学家夏侯湛。B“尤其是在南北朝”应该是“北朝”。D“致使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原文并没有这种因果关系。)
15.【答案】C(原文是“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并非是“多种方式能获得的精神气质”)
16.家风对家族子弟影响很大(1分),家风又有好坏之分(1分),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1分)。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每个家庭都有好的家风,必能让整个国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1分)。
17.我认为好家风是指讲求忠厚、清廉(或仁义、有礼等优秀品质)的家风(2分)。(1))作为长辈应该注重良好家风的形成或传承,以身作则,对子女严格要求,让子女明确家风的重要性(1分);(2)作为晚辈,应注重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家风,谨记长辈的教诲,秉承优良家风并将之发扬光大(1分);(3)整个国家应该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良好家风的形成,积极推动良好家风传承(1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