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节俭败由奢
作者:未知 文章ID:41102 浏览:
【原文】
成由节俭败由奢
①俭,即节俭,不靡费。因为节俭,所以清心寡欲,没有贪念,心地坦荡,正气长存。俭,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
②首先,俭可以治国。墨子有言:“节俭则昌,淫逸则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看到臣子送他的镂金床,非常气愤,说:“这与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用金银装饰便壶有什么区别?”立刻命人将它捣毁,又说:“即使富有了,又岂能放纵?即使显贵了,又岂能奢侈?”一国之君,抑奢倡俭,上行下效,节俭之风由此盛行全国,明朝国势日益昌盛。
③其次,俭可以持家。司马光在家训中,把勤俭节约当作教子的第一要务。他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汉朝的杨王孙虽然家境富有,却对当时大办丧事的陋习深恶痛疾,在病重时立下遗嘱:“吾以羸葬,将以矫世也。”(羸葬:不用衣衾棺椁下葬。)他用裸葬自己的行为树立了节俭的家风。以俭教子,家风淳正;以俭治家,家业兴旺。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用一生书写了“俭朴”二字。他穿的是粗布短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上朝时乘坐的是劣马拉的破车,却婉言谢绝了景公赏赐他的骏马豪车。他身居高位,却能抑制奢侈之心,力求俭朴,“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俭能兴家;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侈能败家。可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与能否厉行节俭息息相关。
④再次,俭可以修身。“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清代封疆大吏于成龙崇尚节俭,把“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为官几十年,他始终保持两袖清风的清廉本色。【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做官时,他常年布衣蔬食,被当地民众戏称为“于青菜”。他俭约不贪,克己修身,以节俭的行为塑造了大清廉吏的形象。反观当今落马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因为生活奢侈,滋生贪欲,总觉得钱不够花,而伸出贪婪的双手,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之途。】这正应了颜真卿所说的“不节则志倾”。
⑤一个国家弘扬节俭之风,就会风清气正,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传承节俭之风,就会兴家立业,蒸蒸日上;一个公民保持节俭本色,就会一身正气,受人敬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原文有改动)
【问题】
35.请在选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答题卡上。(2分)
36.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37.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做官时,他常年布衣蔬食,被当地民众戏称为“于青菜”。他俭约不贪,克己修身,以节俭的行为塑造了大清廉吏的形象。反观当今落马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因为生活奢侈,滋生贪欲,总觉得钱不够花,而伸出贪婪的双手,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之途。】”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8.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3分)
39.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选文第②段的论据?说说理由。(3分)
【甲】隋炀帝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后,为了出游更舒适方便,他特意建造了高大华丽的“龙舟”。每次出游,他都要带着数十万随从,还下令沿途百里内的百姓都要贡献食物,劳民伤财。他的奢靡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亡国。
【乙】清代和珅,凭借乾隆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利,肆无忌惮地索取贿赂,盗窃国库,财富多到了难以统计的程度,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嘉庆即位后,和珅被绳之以法,身败名裂。
【参考答案】
35.成由节俭败由奢(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2分)
36.首先解释“俭”的含义和作用(或重要性)(揭示论题);(1分)
接着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1分)
最后总结全文,归纳(或提出、强化、重申)中心论点。(1分)
37.举例论证、(1分)对比论证,(1分)具体(有力)、突出地论证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1分),进而有力地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38.(1)不能颠倒。(1分)
(2)这三段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1分)
(3)与第①段中“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相照应)。(1分)
(或答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共3分)。
39.材料【甲】可以充当第②段论据(1分)。理由: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从反面)论证了“俭可以治国”的观点(1分);而材料【乙】不能充当论据。理由: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