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到石码去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7日
作者:舒婷  文章ID:41351  浏览:

【原文】
    到石码去
    舒婷
    ①世上大约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以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可我虽然满月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一年比一年丰富细致。
    ②【沿海一个小小的渔镇,螺号吹出一股一股沁凉的晨雾】(前句平实陈述,后句诗意传情,“晨雾”可以由“螺号”吹出,全是诗歌笔法)。爸爸出差去了,临时租借的住房又潮湿又空旷,除了粗砺的石条窗透过几线光亮,再有就是那敞开着的小门,门前几级苔痕斑斑的石阶接上路面。可以看见几双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脚趾虎虎地张开,褐色的宽裤管带起腥味的风。鱼尾甩动的大箩筐辚辚地拖过条石街,到处是闪闪发亮的鳞片。
    ③阳光渐渐炽热起来,石街像一条流动的火河。临时请来帮忙的渔妇靠在门框上,被正午的倦意侵袭,渐渐打起盹来。
    ④【妈妈的床缩在大房子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落下帆的小船,泊在荒凉的海边,涛声时高时低】(以“船”喻“床”,又以海涛传声,具“鸟鸣山更幽”之静美。作者把诗意带入现实,虽是荒凉,却令人沉醉。)。
    ⑤外乡、独处,又怀着一个不安分的小生命。她好幻想又多愁的气质足够让她在阵痛的间歇中体味处境的寂寞和神秘。也许她想起外婆家她的清净的卧室,风百无聊赖地翻动遗忘在钢琴上的乐谱,自鸣钟一下一下地测量着岑寂,枕边那一册《聊斋志异》犹夹着多少狐仙和鬼异的故事呀,在她们那一帮教会女生中,她时常拿这些故事吓唬吱吱叫的姑娘们,其实多半首先吓唬了她自己。
    ⑥突然一阵风,凉凉的(妈妈一直这样强调,而且声明她决没有睡着),烛焰低抑,一个黑糊糊的影子隔着蚊帐撞往妈妈怀里。妈妈大惊,猛地撩起蚊帐,只见那渔妇靠在门框睡得正熟,一只黑猫蹭过她厚实的赤脚,一窜上了街。【蜡烛快燃尽了,小小的火焰犹如一面小旗,飘动、展开、垂落……】(1)
    ⑦我在那天下午出生,妈妈那天看见了什么,谁知道呢,但从此我便有了“精灵儿”的绰号。
    ⑧满月之后,绸缎庄老板把他的三小姐和外孙女一同接回大都市。我那常在地方小报上发点歪诗的爸爸,抱着他的鬈发黑黑、肤色雪白的“精灵儿”,在花园回廊上大叫:女神,我的女神。尽管后来女神长成了丑八怪,但父亲对我的溺爱有增无减,原因也和我的“精灵”有关。走在街上专挑沟沿、栏杆走,和男孩子去钓鱼,上树,吊在龙眼树上偷嘴,都有我的份。尤其我们的家在政治风云中遭难之后,妈妈遇事总得和我商量,在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夸我也好,骂我也好,常是一声“精灵鬼”。
    ⑨有一天我要填履历表了,妈妈告诉我籍贯要写泉州。【什么?我明明出生在石码嘛!】(2)泉州我随爸爸去过,我一点儿不喜欢。籍贯在泉州是多么暗淡呀。
    ⑩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芽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哧哧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码头边泊着小小的渔船。透过船篷是红红的灯,看得见古铜色的脊梁护卫着一窝甜甜的梦,梦中的渔家孩子像黑鳗一样扭动着。啊,咸味的梦和大海息息相关。
    11让我籍贯一栏藏着我的渔镇吧,今天填乡音如缕,明天填南由一管。我在我自己的热爱中,吮吸爸爸妈妈的回想,丰满了我出生的那一块热土。
    12过了许多年,我在一些场合认识了不少石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并且告诉我,再也没有那条石街了,都成了柏油路,那种古堡似的老房子怕也不在了,甚至鱼也少了,现在镇上的主要经济是工厂。
    13终于有一天,我把一张六角钱的船票端详了许久。六角钱,这么简单,一艘突突突弥漫着汽油味的小机轮就能把人带过三十二年辽阔的怀想,抵达梦之湾吗?
    14三十二年,小镇的人与事也在我的思念中成长与凋谢。我常想那一只那么残酷地掴我屁股蛋的蒲扇大手,现在一定像老树皮那样搁在膝上,还会有孩子愿意听他讲陈年烂芝麻吗:三十多年前,有位爱抹眼泪的“先生娘”在这儿养了个哭不出声的“精灵儿”……街角的碗匙敲击乐,还一样有节奏地诱惑行人夜归的脚步吗?但卖鱼丸汤的定不是那爱咳两声的老头,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了。虽然那胡椒味儿,那葱花香,是我在胎里就熟悉的。
    15我的手一松,绿色的船票顺着波涛一耸一耸漂走……
    16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替代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渔民综合企业公司孵出一批一批羽毛斑斓的青年和姑娘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
    17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那条市声喧喧的条石街和一个“精灵儿”三十二年绵绵的眷念。
    1984年11月
    (选自《今文观止鉴赏辞典》,有删减)

【问题】
    6.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32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昧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
    (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7.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
    8.从第⑩或笫15段中选择一处,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9.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6.示例:“精灵儿”——“精灵儿”一个绰号,秘藏着“我"出生的情景,满含着父母对“我”有增无减的溺爱与信任。木屐——32年了,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石条街的情景,印在“我”记忆深处;可也许有一天,它将被皮鞋替代。永远——“我”对石码镇的记忆,虽然有的成长.有的凋谢,但“我”对石码镇的感情永远都在。
    7.(1)示例①:紧跟三个动词,呈现一个画面,对比喻作进一步描述,满是诗情画意。示例②“飘动”“展开”照应前文“凉凉的风”,“垂落”又与“燃尽”照应,精炼优美,颇具匠心。示例③:比喻本身并不新奇,妙在后面的三个动词。时间的流逝,化静为动的手法,诗意的描述,尽在其中。(2)示例①:对石码的爱,在“率真”的反应中刹那呈现,示例②:无需更多言语,石码之爱,一问一叹,足矣!
    8.示例:第⑩段:问题:本段运用了“浓浓”“吃吃”“红红”等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些叠词,从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加以修饰,富有音韵美、诗意美。
    第15段:问题:“一耸一耸”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写出船票漂走的状态,也暗含着“我”心理的起伏和对石码的思念。
    9.认同“想回"与“没回"都结含作者情感,思维全面、深入,能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问题,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并上升到诗意理解或社会意义的层面。示例: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忆,装在心里,即便记忆里的石码荒凉落后,也是让作者沉醉的热土。作者只是想让自己的心有所依归,归于她自己臆想的诗化而唯美的记忆里的心灵家园。
    【解析】
    6.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可以选择赏析的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点睛:本题的考点是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贬义词褒用、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根据动词的准确使用和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来赏析句子即可。
    8.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特色和词语的表达效果设计出题目,并作回答即可。可以结合对句子的赏析,提出问题并回答,注意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表达清楚。
    9.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作者只是想让自己的心有所依归,并不在于是否真的回去。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甲“简·爱!——简·爱!”他只知道叫唤着。“我亲爱的主人,
  • 下一篇:何为诗人
  • 【推荐文章】

  • 汗血诗人

    【原文】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他对诗歌的解...

  • 有一次,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

    【问题】 有一次,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对钱钟书非常仰慕,非要...

  • 乡关何处

    【原文】 乡关何处 余秋雨 ①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

  •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原文】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

  • 专注造就成功

    【原文】 专注造就成功 ①《列子》记载,楚国钓鱼高手詹何,他的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 【最新文章】

  •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两段文字
  • 出师表
  • 陈子经,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
  •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 从“苦读”到“乐读”
  • 声音也有破坏力
  • 巴黎不堵车的秘诀
  • 23.《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书中的英
  • (4)杜甫的《望岳》一诗中点明全诗的主旨,
  •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
  • 活板
  • 有用是毒药,无用是解药
  • “吉祥”中的理想与现实
  • 曹刿论战
  • 汗血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