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0年3月7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2361  浏览:

    我国早期翻译家严复先生在翻译外文时总结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三条原则在在翻译文言文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达”就是要通顺明白,“雅”就是要用规范的语言。为了遵守这些原则,翻译文言文必须用“对”、“换”、“留”、“删”、“补”、“调”的具体方法。
    一.“对”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单音节词,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些单音节词逐渐发展成了现代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因此,翻译时就要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对译成以这个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一个构词的语素)为基础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这就是“对”,也叫“对译”。如:
    例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分析:这句话中,“师”、“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用“对换”的方法:“师”对译为“老师”,“传”对译为“传授”,“道”对译为“道理”,“授”对译为“讲授”,“业”对译为“学业”,“解”对译为“解答”,“惑”对译为“疑惑”。
    二.“换”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去替换古代词语。“换”与“对”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相同的构词成分。一般说来,古今异义、通假字、现在已不用的说法、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都要都要相应地替换。如:
    例1.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分析:表示官职任命的“拜”、“除”和表示时间的“寻”现在都不用了,可分别替换为“授予”、“任命”、“不久”。
    例2.(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分析:“股”是古代对大腿的称谓,现已不用,要换成现代汉语的“大腿”。“走”是古代对“跑”
    的说法,现已不用,要换成现代汉语的“逃跑”。
    例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是固定句式,要替换成现代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恐怕……吧”。
    三.“留”
    “留”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做改动。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名、字、号)、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典章制度的名称、度量衡单位、器物名称等,大都这样处理。某些数词和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也可以保留不译。如:
    例1.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例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例3.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四.“删”
    “删”就是删略不译。文言文中的有些词,今天没有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去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就可以删略。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和一些连词等。如:
    例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例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例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分析:例1中的“乎”是表句中停顿的助词,例2中的“夫”是发语词,例3中的“之”是音节助词,这些词语直接删略不译。
    五.“补”
    “补”就是增补出文言文中省略了而现代文中不能省略的成分,包括省略的主语、省略的宾语、省略的介词、省略的量词、省略的分句等。翻译时,先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再翻译。如:
    例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例2.狗吠(    )深巷中。
    例3.口技人坐屏障中,一(    )桌、一(    )椅、一(    )扇、一(    )抚尺而已。
    例4.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在己为可悔。
    分析:例1“见”前省略了主语“桃花源里面的人”,“问”后省略了宾语“渔夫”,“具”前省略了主语“渔夫”,译为“桃花源里面的见了渔夫,竟大吃一惊,问渔夫从哪里来,渔夫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例2“深巷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译为“狗在深巷中吠”。
    例3中的数词和名词之间分别省略了量词“张”、“把”、“把”、“把”,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例4“力足以至焉”后省略了表转折关系的从句“而不能至”,补充后可译为“然而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不能到达那里”。
    六.“调”
    “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文中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再翻译,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如:
    例1.不吾知其亦已兮
    例2.快哉,此风!
    例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例4.月出于东山之上
    翻译的六个方法里面,“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翻译时还要注意古文中的借喻、借代、用典、互文、委婉等,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准确地译出。如:
    例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例2.主人下马客在船。
    例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分析:例1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杜康”代“美酒”,要把“杜康”译为“美酒”。例2用了互文的手法,要翻译为“主人和客人下了马,走到船上”。例3“见背”是“去世”的委婉说法,要把“见背”译为“去世”。
    文言文翻译有时还要用到“分合法”,“分”就是把一个句子分开来翻译,“合”就是把几个句子合在一起来翻译。如:
    例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例2.(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
  • 下一篇:古代度量单位
  • 【推荐文章】

  •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注释、译文、赏

    【原文】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①故道...

  • 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赏析

    【原文】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

  • 唐庚《春日郊外》赏析

    【原文】 春日郊外 宋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

  • 罗隐《筹笔驿》赏析

    【原文】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

  • 刘过《贺新郎》赏析

    【原文】 贺新郎 宋 刘过 弹铗西来路①。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

  • 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赏析

    【原文】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

  • 【最新文章】

  • 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
  • 《去者日以疏》赏析
  • 孙光宪《上行杯》赏析
  • 米芾《望海楼》赏析
  •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注释、译文、赏
  • 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赏析
  •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赏析
  • 唐庚《春日郊外》赏析
  • 罗隐《筹笔驿》赏析
  • 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赏析
  • 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赏析
  • 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