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
作者:未知 文章ID:43562 浏览:
【原文】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晩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④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慥。②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③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④矍:惊奇地注视。
【问题】
8.(2分)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的词。
方山子亦矍【然】( )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
9.(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10.(1分)从文章第①段中【 】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
11.(3分)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原因。
【参考答案】
8.……的样子;年轻
9.(1)(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2)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10.(然)终不遇
11.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