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乡音

发布时间:2020年7月2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耿立  文章ID:44011  浏览:

【原文】
    乡音
    耿立
    ⑴父亲终于肯来城里住些日子,春夜,朦胧中,听到他折身起来,听他念叨,惊蛰了,有雷响。我揉着惺忪的眼,见窗外还黑乎乎的,侧耳听去,只有死寂的静,哪里有什么声音?父亲笑了,你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吗?你能听到虫子从地里爬的声音吗?你呀心不静,自然就听不到!
    ⑵第二天起来,果然觉得窗外的鸟叫声清楚了许多,也许是城里的噪音把我的耳朵磨钝了。
    ⑶童年在乡下,耳朵是有福的,捣衣声、牲口嘶鸣声、草虫鸣叫声、落雪声……这些声音衬出了静,而静又给那些声音镶上了金色的边。那种静不是无声,而是一种乡间的寥廓。
    ⑷那时的声音该热烈就热烈,该清净就清净,总是那么和谐恰切。往往在春夜的某个时分,先是一两声,似乎在试探;过不了几天,蛙声便如万箭齐发,整个乡村都被蛙鸣包围着,就连牛的哞哞、羊的咩咩,也都与蛙声产生了共鸣……
    ⑸辛弃疾说蛙声是成片的。我说是成吨的,如果窃窃私语的蛙鸣可以论斤论两,那晒着白肚皮鼓腹而鸣,不给乡村留下一丝空余、一点闲暇的集体大合唱,无疑有万吨的分量。
    ⑹秋虫呢,好一些,懂节制、有韵律。蟋蟀、蝈蝈、秋蝉,它们似乎被乡间的乐师调教过,总是各谋其位,有的上半夜,有的下半夜;有的星月下,有的阳光里;有的黄昏,有的黎明;独奏也好,合奏也罢,高处和低处,疾徐和宏细,莫不合工尺谱。
    ⑺乡音里还包括人声,文人陈继儒说“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因为远超“溪声、涧声、竹声、松声”这些天籁之音。
    ⑻卖花声第一?乡间的父老是不认可的。早晨卖豆芽、卖香油的声音,冬季里弹棉花的木梆声,唯这样的声音才属于乡间。到了春天,乡人的耳朵里,会传来“小鸡苗,赊小鸡”的声音。那时卖小鸡的把雏鸡装在两只竹筐里,用扁担挑着走村串庄地叫卖。叫卖声拉得很长,那不是吆喝,是合乎梆子的唱腔:卖小——鸡苗——卖小——鸡!明明赊小鸡,他吆喝的却是卖小鸡。到了秋天,他来村里大街上只一喊:“收小鸡子账的来啦,都来交钱喽!”赊鸡的人家便纷纷过来按账交钱,还春天的债。
    ⑼上了年纪,真正在自己心底千回百转的,还是母亲留在我记忆中的那些“乡音”。
    ⑽儿时,逢夜间醒来,耳朵里会钻满嗡嗡的纺车声,那时的夜静极了,仿佛整个乡村只有这一种声音。有时是母亲,有时是姐姐,寒冷的油灯下永不疲倦!她们盘腿坐在一个高粱叶编的草墩上,脚下是芦苇缨子缝的草鞋。常听到她们说“脚像猫咬的”,那是被冻麻了。而之后,随着夜间连续不断的纺车声到来的,可能是我的一双新球鞋,饭桌上的一颗煮鸡蛋……
    ⑾逢冬日上学,早早爬起天还很黑,母亲知道我怕黑,就陪着我。但母亲是小脚,颠颠簸簸的,我说,娘,回去吧。娘不放心,说在身后看着我,看不见了就喊一句:到了不?我就答一句:还没!到了不?还没!等看到学屋破烂的大门,又一次听到身后母亲的呼喊:到了不?那时我就响亮地答一声:到了!
    ⑿那背后传来的母亲的声音,如同温暖的臂弯,时时在漆黑与寒冷中支持着我、护佑着我,听到它便有了面对未知的无限气概。
    ⒀到了傍晚,随着炊烟散去,乡间便响起各种呼唤声。母亲们的呼唤首先想起,此起彼伏,而我每次都会一边答应着、喊着娘,一边跟着小伙伴一起欢欢喜喜回家去吃饭。其间夹杂的还有动物们的呼唤,只是各有各的路数罢了,归栏的归栏,回巢的回巢,到处充斥着各种调式的声音。就像很喜欢的一首诗:
    村口,夕阳下
    那棵古老的白杨
    树下,谁家的娘
    呼唤孩子,一声,又一声
    树上,归巢的鸟儿
    上上下下,叽叽喳喳
    远处,背着草篓的孩子
    悠长的,甜甜的应答
    缓缓归来的羊群,
    大羊叫一声,小羊叫一声
    大羊和小羊在说着什么话
    再没有一声呼唤属于我
    远远地,我也往村子里走
    看鸟儿回巢,看羊儿归栏
    看娘和孩子走进自己的家门
    千万不要回头看我
    那样
    我会哭出声来
    ⒁随着乡间各处娘唤孩子的声音响起,羊回来了,鸟回来了,孩子回来了。回到白杨树的鸟是快活的,一路说着“话”回家的羊是快活的,那些被母亲喊着满囤、铁锁、罗圈的孩子的应答是甜蜜的……
    ⒂但真正戳中人心的是“我”的蓦然出现,在鸟、羊和被呼唤的孩子后面,还有另一个孩子。这形只影单,没人喊也没人等的,一下刺痛了我,直接扎到鼻孔发酸,扎到悲悯的七寸之处。我眼泪流了下来……
    ⒃自从母亲过世之后,我一直以为自己就是诗里那个孩子,直到这次回木镇老家,【A】还有三里二里的路程,就听到了那有时嘈杂有时幽微的各种“乡音”,像是在一起暖暖地迎我归来。【B】再听到有点艮(硬)的这土地的方言,那感觉就像尝到了一葫芦头老酒,醇凛浓烈,只一下,就把人整得微醺趔趄、热泪盈盈……
    ⒄那一刻,心底不禁喊出一声:娘,我回来了……
    (节选自《木镇记》有删节修改)

【问题】
    17.阅读全文,说说让作者难忘的“乡音”都有哪些,请列举其中三处,并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难忘”的原因。(3分)
    答:(1)(2)(3)
    18.本文娓娓道来,感人至深。请选择一处划线语句,从修辞角度赏析并简要说明作者喊出“娘,我回来了……”的原因。(2分)
    答:
    19.下面是两位同学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理由。(字数100字左右)(3分)
    同学甲:“本文想表达对母亲的爱、感激与怀念。”
    同学乙:“本文想表达对故乡的爱与眷恋。”

【参考答案】
    17.答案示例
    ①蛙鸣热烈,带动各种声音与之形成共鸣
    ②秋虫鸣懂节制,有韵律
    ③卖小鸡的吆喝声,按时还春天债或儿时乡间的淳朴民风
    ④半听到的夜纺车声,夜半辛苦补贴家人生活的感动
    ⑤母亲天黑送我上学的呼喊声,小小心灵感受到的温暖与护佑
    ⑥母亲黄昏唤儿回家的声音,儿时内心的甜蜜幸福
    18.答案示例
    A.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作者回乡时听到的或嘈杂或幽微的各种“乡音”,远远地像故乡的人一般迎着作者走来,带来一股暖暖的气息,尽管杂乱却让作者感到熟悉而温暖,如同母亲一般给作者回乡的心带来温柔的抚慰,此时作者内心受到了温柔的触动:母亲去世了,可母亲熟悉的一切自己熟悉的一切还在,依然在故乡等着、迎接着,给归来的游子母爱的温存,于是情不自禁地在心底喊道:母亲,我回来了。这里的母亲便是带给作者温暖与抚慰的故乡了。
    B.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听到故乡的方言比作“尝到一葫芦头老酒”,生动形象地写出远游的作者归来时听到故乡话时内心那种深深的激动、温暖与陶醉,连泪水都忍不住盈满了眼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与眷恋。母亲去世了,可母亲熟悉的一切自己熟悉的一切还在,不禁对着故乡喊道:“母亲,我回来了。”这里的母亲便是带给作者温暖与抚慰的故乡了。
    19.答案示例
    主旨是乙,通过记述各种乡音表达对故乡的爱与眷恋。全文从头至尾记述了各种“乡音”,有蛙鸣有秋虫鸣,还有卖小鸡的吆喝声,半夜听到的纺车声,母亲天黑送我上学的呼喊声以及黄昏唤儿回家的声音。这些声音带给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有对故乡自然环境的眷恋,有对故乡民风淳朴的眷恋,更有对母爱温暖的眷恋,尽管母亲去世了,但各种“乡音”依然在抚慰着作者的心,所以尽管重点写真实的母亲留给我的“乡音”,却写了很多与真实的“母亲”无关的“乡音”,因为全文是以故乡为永生的“母亲”来构思的。
    答案要点:①选择乙,②说清楚重点记录哪些乡音,③这些乡音为何让作者念念不忘,④各种乡音与母亲、故乡之间的关系。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的可见物质远远不
  • 下一篇:中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