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藉
作者:未知 文章ID:45213 浏览:
【原文】
蕴藉
①余老师60多岁了,搞的是现代艺术。不过他也常和我谈论顾恺之、吴道子、八大山人什么的。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现在知道他的人还不多。
②余老师求学时,恰逢新中国刚成立,忙于各种运动,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更学不到什么了,所以他的古典文学修养不是很高。但是他很虚心,交了我这个年轻朋友后,经常要我给他讲解他没学过的古典诗词。有时还拿纸笔记下,说是要回去好好消化。
③其实我又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呢,也就是比他多看了几本书。但余老师坚持要我讲,说:“我生不逢时,也不大看书,在这方面基础很差,应该向你学习。”
④有一次,我背了一首唐诗七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给余老师解释:“黄鹤是比喻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和气魄,而黄鹤楼只是古人留下的一处遗迹。”余老师一下就理解了,总结道:【“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作品,包括你讲的这首诗,其实都是黄鹤楼。”】
⑤第二次我们又讨论了一首诗,更简单,是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作了这样的解释:黄鹂因为鸣声婉转,比喻知音;白鹭因为翅膀不怕水,随时可以自在而飞,有潇洒轻飘的意思;千秋雪比喻高洁的境界;而东吴万里船有陶朱公退隐下海的传说,暗指现实利益。
⑥余老师说:“哦,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尽管有这样的含义,但这几句风景描写得都很美。”
⑦讲了两次,余老师问我:“听你这么一讲,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清高。古人都是这样的吗?”我想了想,觉得答案并不那样简单,就回答他:“我想清高只是一个方面,更要紧的还有蕴藉这两个字。”
⑧余老师问:“什么叫蕴藉?”我说:“大概就是让你心头暖融融的意思吧。”余老师说:“你说说清楚,不要蒙混过关,贻误我这个学生。”
⑨于是我们俩便一起学习研究,明白了“蕴藉”的含义是【 】。
⑩过了几天,余老师兴冲冲地拿了一本中国古代雕塑的画册来找我,说:“我一直很喜欢陕西霍去病墓前那几个汉代石雕,我认为它极好。”他把画册翻到“马踏匈奴”那一页,说:“你看,马其实并没踏身下的那个匈奴,只是表情庄重,这种构思正像你上次说的,极其蕴藉。”
11我一看,果然如此。
12这时,我忽然想起我自己很喜欢的一首唐诗,是一首更简单的五绝: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觉得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那首诗,便当场发挥给余老师听:“那句大雪满弓刀就特别蕴藉,它并没有描写杀敌,但却有一种凛然不可犯的浑厚力量,和你说的马踏匈奴意思差不多。”
13前一段日子,我迷恋于网络,成了一名网虫,竟然不能自拔,以至连续一两个星期晚上失眠。余老师知道了跑来对我说:“不睡觉哪成,就是吃安眠药也一定要睡。”他当即把我拖出家门,陪我去了附近的药店,买到一种给出国人员倒时差的帮助睡眠的药。
14余老师嘱咐我,吃了药好好睡,别想什么网不网的了。回家后,我感到心里暖融融的,很是平静。忽然有一种感觉:今天就是不吃药,也能睡着。于是就把药放在枕边,试着安睡。
15这一夜果然睡着了,而且一觉睡到大天亮。第二天,余老师还特意打来电话问我睡得好不好。我说:“很好。但是并没吃药,只是放在枕头边上。”余老师说:【“这个办法不错,大雪满弓刀。”】
【问题】
19.联系全文,在第⑨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2分)
“蕴藉”的含义是【 】。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两个画线句的理解。(4分)
⑴第④段中: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作品,包括你讲的这首诗,其实都是黄鹤楼。
⑵文中最后一句:这个办法不错,大雪满弓刀。
21.从全文看,余老师是个【 】、【 】、【 】的人。(6分)
22.文中最后三段写上网、失眠,似乎与全文的谈诗论画无关联,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4分)
23.模仿文中的第⑤段或第12段,另选一首你所喜欢的、有“蕴籍”的古诗,像文中
的“我”那样,向余老师作一番解释。(4分)
古诗:【 】。
解释:【 】。
【参考答案】
19.(2分)(1)含而不露
(2)透过字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意境(一种温暖)(一种力量)。
20.(4分)(1)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古代的艺术作品,包括那些诗画等,都是古人留下的珍贵的遗迹。
(2)药没吃,只是放在枕头边,它并没有发挥药的作用,但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其中有着让人感受到关怀、使人倍感温馨的力量。这个药就如同大雪满弓刀那样特别蕴藉。
21.(6分)虚心好学
善于融会贯通
热心助人
(每空2分,不局限这3点,符合人物精神品质的均可)
22.(4分)不能删去。文中以“蕴籍”为主旨,由诗推及画,进而推及到日常生活,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真诚待人而不张扬、关爱他人而不显露的美德。这最后的三段是与上文紧密相关的点睛之笔。(意到即可)
23.(4分,诗2分,解释2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