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乙】人不博览者,不闻
作者:未知 文章ID:45374 浏览:
【原文】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②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④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注】①类,种类。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指读书经历。④道:指先王之道。
【问题】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犹为闭暗 犹
(4)其为闭暗,甚矣 甚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B.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C.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D.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9.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6.(4分)(1)愉快;(2)生气,恼怒;(3)尚且;(4)严重,厉害。
7.(3分)C
8.(4分)(1)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9.(5分)甲文孔子从学习的态度(1分)、方法(1分)和兴趣来论述学习(1分)。乙文王充则论述博览群书的重要性(2分)。
参考译文:
【乙文】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子得病受堵的人一样。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这就是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齐全,就是听不见看不见。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较深的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足迹到过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就更加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