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

发布时间:2021年1月2日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6385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问题】
    7.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9.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二:【    】(2分)
    (2)材料三:【    】(2分)

【参考答案】
    7.(3分)D
    8.(3分)C
    9.(4分)
    (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6.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 下一篇:
  • 【推荐文章】

  • 村行

    【原文】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

  • 夜归鹿门歌

    【原文】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

  • 自咏

    【原文】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

  • 山行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 苏幕遮

    【原文】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 十五从军征

    【原文】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

  • 【最新文章】

  • 村行
  • 16.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
  • 1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
  •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写出
  •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
  • ①溪水依然在流,青山依然苍翠如烟……可是一
  • 泥火盆儿
  • 执着追求 造福人类——评《新药的故事》
  • 【材料一】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①辽阔,风景名胜甲天下。
  • 人月圆
  •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
  • 嘉靖辛卯,余自南都下第归,闭门扫轨,朋旧少
  • 雨岔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峡
  •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