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公共性
作者:未知 文章ID:48102 浏览:
【原文】
公共艺术与公共性
公共艺术与公共性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城市的市民社会或市场经济社会是公共性的前提条件,在经济领域中平等交换的原则体现为公共领域中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公众意志的实现。公共艺术不同于博物馆的艺术,后者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无论他在艺术产生过程中与社会发生何种复杂的关系,对于其作品的反映度是在作品呈现之后。他可以根据社会反映或批评改变或不改变自己的风格。但公共艺术则不同,作品一旦呈现于社会,作为永久性的陈列,是不可能做任何改动的,即使人人唾骂,它也傲然挺立,每时每刻都在侵着人们的眼球。在公共领域形成的时代,狄德罗的艺术批评,体现的是一种只有知识分子的立场,通过艺术批评来传播启蒙思想。但即使如此,他也不能改变当时大型纪念艺术品的状况,因为公共意见并没有进入权力阶层,建筑、园林及依附于斯的雕塑仍然上流社会的趣味和意志。【 】。我国当前那些流行的俗不可耐的公共雕塑,直截了当地说是打着公众的招牌,行使的是低俗的趣味。公众的意见是通过专家表达出来的,专家也代表了公众的意见。掌握权力的相关部门动用社会资金建造公共艺术,占用公众集体拥有的公众场所,在名义上也是代表公众的利益,但没有公众事实上的监管与参与,难免会成为权力机关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在一个公众意见可以自由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公共领域里,权力机关作为公共工程的召集人和社会资金的执行人,只是公共领域里平等成员之一,无权将公众利益作为政府部门的形象标志,也无权将权力者的个人趣味作为艺术的表现。因此,公众意见在工程实施之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
【问题】
6、下列对“公共艺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艺术是成熟社会公共性的一个决定性的前提条件。
B、公共艺术是永久性陈列,对其反应也体现在陈列之后。
C、公共艺术是永久性的,所以陈列后就不能有任何改动。
D、公共艺术没有权力的监督、参与、会变成形象工程。
7、下列填入文章横线上的内容最恰切的一项是
A、公众意见不仅是反映公众的通俗趣味
B、个体理解融化到整体的意见中
C、资金权力垄断控制了公共艺术
D、公共场所是文化产物,是人意志的反应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性原则在经济社会的平等交换中体现为公共领域中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公众意志的实现。
B、狄德罗的艺术批评能传播启蒙思想,但公众意见没有进入权力阶层,不能改变公共艺术的状况。
C、我国的公共艺术雕塑是打着群众招牌行使起来的低俗趣味的事物,只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形象标志而已。
D、专家的意见实质上也是公众的意见之一,在很多方面代表着公众的意见,但这些还是专家的意见。
9、下列对文章的推断和想像错误的一项是
A、公共场所的艺术不等于公共艺术,公共场所不是艺术家为所欲为的地方,这体现了公共性原则。
B、现代社会里,艺术家的个人趣味可能使得公共艺术的创造体现出艺术家与权力和公众意志的冲突。
C、在经济转型期,我国的一些权力垄断者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将公众财产变成满足权力的一种对象。
D、公众意见在公共艺术展示之前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情况看可以阻止权力机关资金执行的偏向。
【参考答案】
6、C
7、A
8、B
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