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典史者,名应元,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应元起掾史,崇祯十四年
作者:未知 文章ID:48336 浏览:
【原文】
阎典史者,名应元,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应元起掾史,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
豫王大军渡江,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士民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
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又饷无所出。应元至,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已乃劝输巨室,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捐者麇集。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而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乃架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絙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隤处。又攻北城,北城穿。下令:“人运一大石块,于城内更筑坚垒。”一夜成。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蒿为人,人竿一灯,立埤堄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炮声彻昼夜,百里内地为之震。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大雨如注,至日中,城陷。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者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遂被缚。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选自清朝邵长蘅《青门集·阎典史传》,有删节)
【问题】
1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乘:登上。
B.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薄:迫近。
C.已乃劝输巨室劝:劝阻。
D.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听:随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百里内地为之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乃夜驰骑往迎应元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取空棺,实以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3.下列各项全都表现阎应元具有过人智勇的一项是
①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②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
③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絙护之④梯冲死士,炮声彻昼夜
⑤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⑥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A.③⑤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4.下列对文意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国难当头之际,阎应元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以陈明选为代表的江阴军民要他组织江阴城
防的请求。他奋袖而起,连夜率四十家丁奔赴危在旦夕的江阴城。
B.江阴城在阎应元到来之前,兵力不足,粮饷匮乏。阎应元一到江阴,就组织兵源,募集各类军需物资,江阴民众积极响应,很快就成功地完成了备战。
C.为了补充箭矢,阎应元巧设疑兵之计,使清军上了大当。此计颇似当年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显示了阎应元的足智多谋。
D.江阴城被清军攻破,阎应元率众与敌人殊死巷战,誓与江阴城共存亡;他在突围时不慎落水,不幸被俘;被俘后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3分)
(2)束蒿为人,人竿一灯。(2分)
(3)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3分)
【参考答案】
11.C
劝导、劝勉
12.B
A项前一个“为”介动,由于、因;后一个“为”介词,替。B项“而”均为副词。C项前一个“乃”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乃”副词,竟然。D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动词,认为。
13.A
①②④均为清军的行为
14.D
“誓与江阴城共存亡”原文中没有此意,“不慎落水”错
15.(1)城上的礌炮、机弩居高临下进行还击,大军被杀伤的也很多。
(2)扎起蒿草做成草人,每个草人身上用竹竿挑起一盏灯。
(3)一个士兵拿枪刺穿了应元的小腿,应元腿断扑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