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说过,人总
作者:未知 文章ID:48780 浏览:
【原文】
记得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说过,人总是要从天真浪漫的孩子渐而变为青年,又从青年渐而变为固执的老头子。我尚无从体验自己老时是怎样的固执,却时常发现自己被儿时留在心中的印象所控制,它恰如一个固执的老人,牵着我的思维前行,使我不期然便入其中。
“纸屋”是我对祖父晚年居室的概括。祖父家居山东半岛靠渤海的一个村子。老人家少年、青年时居室是什么模样我不得而知,纸屋是自60年代初我刚刚记事时起印入我脑海的。祖父住在一座低矮的泥屋里,祖父的小屋房门是用向日葵杆扎制,用报纸裱糊做成的隔壁,外间砌座黄泥小火炉,蒸高梁、地瓜面窝头或煮茶叶,燃着玉米骨头。旁边有泥垒的饭橱,亦是纸扎的门扇。里间一盘泥垒的大炕,前面有纸做的暖宫。向阳的窗下放着一张老式抽屉桌,放有简单茶具和纸做的烟钵子。窗台上是祖父常用的一方瓦砚,窗框上挂着两管毛笔。因小时对那东西很感兴趣,所以至今耳畔犹闻祖父那慈祥而又威严的语调:“不能乱动,这是手管!”
使人不因纸糊泥堆而有贫寒之感的,是每扇小门,每条门框和每面泥墙上时常更换的对联和字幅。诸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恨”“桃中春雨润,李下惠风和”“父慈子孝千村福,兄友弟恭一家仁”“太平天下福,仁让李中春”“山涛鉴物清于水,松雪互书妙如神”等等,都是我童年就在祖父的纸屋中留下了印象而至今信手可以拈来的。
因纸屋时来入梦,我的居室也便有了纸屋的影子。卧室内,一架书橱,一张书桌,笔筒内装饰着数支“手笔”,暗绿玻罩台灯,营造出一丝古雅。活动间则半圈仿古椅,一只落地大钟,茶几靠墙,堆放随时查阅的旧书,石灰白壁,既无壁纸也无喷涂,剪齐白石、张大千印刷画数张于其上。也喜欢自己补壁,门斗上至今悬挂着搬家时“白云怡意”的涂鸦。
纸屋印象使我安于清贫。所居之屋虽与现代生活水平相差甚远,但却集结着一种温馨。在那温馨之中,便时常生发出做人的责任,生出不吐不快的表达欲,也便有在自己的表达获得社会承认之后的自我陶醉与沾沾自喜。我想,正是这种陶醉与自喜,使我能在物欲喧嚣之中伏案捉笔,久操“当地新华社”生计。
祖父的纸屋给人留下了一份情缘。对于纸屋情缘,文化人或者自诩为耿介、清高,而别人或者会讥笑为穷酸、迂腐。我以为,这无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宁静致远、追求淡泊人生的古老传统。
我不能摆脱纸屋,我受纸屋的规导,完全处于不期然之中。想走出传统却总脱不出传统的范囿,不知道这该算人生的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无奈。
愿纸屋精灵永在。
【问题】
18.A、作者把祖父晚年的居室称之为“纸屋”,这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40字以内)
答:
B、“我的居室也便有了纸屋的影子”中的“影子”指的是什么?(20字以内)
19.文章的的开头和结尾反复提到一个“不期然”,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完全处于不期然之中”,如果不是,应怎样理解?
答:
20.文章结尾处的“不知道这该算人生的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无奈”,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一种境界,请用8个字将这种境界概括出来。
答:
21.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请选出不准确的两项( )
A、“不许乱动,这是手管”,表现了祖父的敝帚自珍的心态。
B、文章虽没写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从“纸糊泥堆”的小屋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不为生活贫寒而烦心,对人生有一番彻悟的自得其乐的内心世界。
C、文中所例举的祖父纸屋中的对联涉及家庭伦理、社会理想、道德规范、自然风物等方面的内容。
D、本文不属于由思想情感长期积淀而成的文章,而属于灵感倏然而至的产物。
E、本文所以给人一种深沉厚重的感觉是因为它浓缩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和人生体验。
【参考答案】
18、A、①一些门墙是用纸糊的,有些小器物也是用纸做的。②屋内随处可见的对联和字画。
B、和祖父的纸屋一样充盈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19、突出强调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薰陶(影响),
20、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追求)
21、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