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隋末,署宠玉行军兵曹。李密
作者:未知 文章ID:48967 浏览:
【原文】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隋末,署宠玉行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
高祖入关,大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间出击盗,所至辄平。秦王(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行北境,下书奖劳。顷之,胡贼大至,大亮度不能拒,乃单马诣营说豪帅,【为分别祸福,贼众感服,遂相率降。】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八年,帝幸洛阳,诏副房玄龄居守。俄寝疾,帝亲和药,驿赐之。临终,表请罢辽东役;又言京师宗庙所在,愿以关中为意。
大亮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不可干非其义(不能要求他去做他认为不正义的事)。对天子争是非,无回挠。至妻子未始见堕容,事兄嫂以礼闻。位通显,居陋狭甚。初,破公(shí),以功赐奴婢百口,谓曰:“而曹皆衣冠子女,不幸破亡,吾何忍录而为隶乎?”纵遣之。【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途,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问题】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末,署宠玉行军兵曹 署:暂任,代理。
B.秦王行北境,下书奖劳 行:出行,外出。
C.帝亲和药,驿赐之 驿:用驿马投送。
D.吾何忍录而为隶乎 录:收留,收用。
1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13.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能表现李大亮品质优秀的一项是
①高祖入关,大亮自归
②秦王行北境,下书奖劳
③临终,表请罢辽东役
④对天子争是非,无回挠
⑤吾何忍录而为隶乎
⑥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亮原事隋朝,在同李密部队作战时被俘,受到李密部将张弼的赏识,后来归顺了唐高祖。
B.李大亮任土门令时,招亡散,抚贫瘠,发展农业,打击匪盗,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受到秦王的奖劳。
C.李大亮生活俭约。他曾得到百口奴婢的赏赐,这些奴婢都是贫苦百姓的子女,他同情他们,遂纵遣之。
D.李大亮知恩图报。他曾向唐太宗提出,把自己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以报答他的大恩大德。
15.把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8分)
(1)大亮招亡散,抚贫瘠(2分)
(2)为分别祸福,贼众感服,遂相率降。(3分)
(3)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3分)
【参考答案】
11.B(行,同“巡”,巡察。)
12.D(A.上一“而”表结果,下一“而”作“并且”讲。B.上一“为”,因为;下一“为”,替。C.上一“请”,请别人怎样;下一“请”,请让自己怎样。D.两个“伐”都当“夸耀”讲。)
13.D(①句叙述李大亮归顺了唐高祖;②句叙述秦王对李大亮很满意;③句叙述李大亮向唐太宗提出了建议。这三句都不表现李大亮品质的优秀。)
14.C(“衣冠子女’并非“贫苦百姓的子女”,而是官宦、士大夫人家的子女。)
15.(1)李大亮招集逃亡流散的人,安抚贫穷的人(2)替他们分辨清祸与福,贼寇们都被感动说服了,就一个接一个地投降了。(3)因为张弼曾经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下来,所以在富贵后,总想着要报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