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绝密30年“于敏”被雪藏

发布时间:2021年6月22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李洪鹏  文章ID:49246  浏览:

【原文】
    绝密30年“于敏”被雪藏
    李洪鹏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退休后,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一天只休息6个小时左右。数十年来,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
    少时,于敏家境贫寒,受同窗父亲的资助才得以继续攻读大学。到了北京大学,于敏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同学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老夫子”。
    但是,于敏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酸腐“夫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进步青年。当时国民党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北大经常闹学潮,于敏常常与大家一起上街游行示威。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1944年,18岁的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成功,爆炸当量达到330万吨。试验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参试人员个个激动万分。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2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他隐姓埋名30年,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
    很多人称呼于敏为“中国氢弹之父”。对于这样的称呼,于敏极力反对,他常常对身边工作的人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实在追问之下,他只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氢弹的理论设计中,我是学术领导人之一。”
    对工作心无旁骛的大科学家,对生活就有点“不上心”了,竟有迷路的时候。一次,他去驻地外,回来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路了,结果绕了很远的路,才总算回来。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于敏记忆力稍逊从前,当学生安慰他时,他还幽默地说:“我现在是‘硬件’老了,‘软件’不老!”
    (选自2015年1月9日《法制晚报》)

【问题和参考答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竟然喜欢古典文学,因为他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6个小时的睡眠的。
    B.于敏在北京大学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同学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老夫子”,但他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常常与大家一起上街游行示威。
    C.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此开始氢弹的研究。
    D.于敏在学术上曾经做过两次转变:1946年由北京大学工学院转入了理学院,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60年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
    E.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于敏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答案】D3分,B2分,E1分。
    【解析】
    试题分析:A“因为他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6个小时的睡眠的”错误,前后没有因果的关系;C“从此开始氢弹的研究”错误,文中没有依据;E“于敏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不当,应是“中国人”,但有合理成分,给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于敏为了工作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前,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②1971年一天深夜,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③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在急诊室输液时,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内容概括的题目,注意找到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作答,关键是区位要选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于敏院士对“名”的处理方式给我们提供一个范例,请结合全文作简答概括。(6分)
    【答案】①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转向氢弹研究工作;②很多人称呼于敏为“中国氢弹之父”,对于这样的称呼,于敏极力反对;③舍弃小“名”成就最后的大“名”。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整体内容概括的题目,要立足全文,提取关键的信息,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转变,找到然后分析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表现出一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爱好广泛:喜欢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调节自己的生活;②关心国家大事:刻苦读书的同时,常常与大家一起上街游行示威;③积极投入工作:为工作三次和死神擦肩而过;④淡泊名利,不为虚名: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研究氢弹,反对人称呼他为“中国氢弹之父”;⑤不拘小节:对工作心无旁骛的大科学家,对生活就有点“不上心”了,竟有迷路的时候;⑥性格开朗:语言幽默和学生开玩笑。(每点2分,答出任意4点8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课标卷的探究主要是列举式的,针对题干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到依据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怯懦
  • 下一篇:昭君怨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