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作者:薛涛 文章ID:49616 浏览:
【原文】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问题和参考答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饶有兴致。
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E.尾联回到现实,写作者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
答:A、E(答对一个选项给3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
15.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2)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
(3)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4)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
**********
诗文注释:
⑴去春:去年春天。零落:飘零、凋零。
⑵红笺(jiān):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⑶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
⑷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⑸馨香:芳香。
⑹枕席:泛指床榻。
参考译文:
去年幕春的时节,牡丹花儿凋零了,我的眼泪滴在飘落的牡丹花瓣上,怨恨与牡丹离别。常担心这样离别,就像那巫山云雨那样一散不复聚,为什么又会像那武陵人邂逅相逢?牡丹花散发芳香,表达了她的情意,虽然一句话不说,但彼此心灵相通。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以便在夜深人静时,与牡丹花互说相思。
诗人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成都乐妓,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16岁,父死后入乐籍,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只是卸下一身的哀愁,换上粗布道衣,心情平和的接受老去的事实,按享高寿,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