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
作者:未知 文章ID:50478 浏览:
【原文】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参考答案】
【分析】(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2)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解答】(1)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
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句中指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作家比不上的,即远远地落在后面,故选用“望尘莫及”,排除AB。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句中没有坐观成败的意思,故选用“袖手旁观”,排除D。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无懈可击:指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句中指诗文,故选用“天衣无缝”。
(2)根据前文“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的意思,第一个括号内应填“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这样前后意思才能吻合,据此排除B项和D项;第二个括号后的句式是“《包身工》是抒情的……“,和这个句式相呼应,第二个括号内应填“《包身工》是叙事的……“,这样句式一致,前后语气连贯,据此排除C项。
(3)“精确的……事实”,搭配不当,应: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排除A;“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排除BC。
答案:(1)C。
(2)A。
(3)D。
【点评】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