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2019年11月16日晚,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正式亮相

发布时间:2021年8月9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0663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2019年11月16日晚,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正式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正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据了解,《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之后,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和其他几档文化类节目一样,《中国地名大会》让传统文化、地名文化教育再度成为“热点”,引发新一轮“全民猜地名”的热潮。
    《中国地名大会》节目聚焦的“地名”,既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饱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通过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的交互碰撞,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弘扬民族文化。
    (摘编自《探索综艺化学习新模式》)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关于地名的来源,浙江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王建富认为,一个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当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征,也可能来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来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精神追求、希冀向往等。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的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在王建富看来,地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还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作为一名在海岛基层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王建富工作之初正值两岸通邮起步之时,他发现很多去台老兵寻亲的信件因为是请人代写的,信封上的地名常常出现错误。但如果把信封上写的用相近的方言翻译,基本还是能找到对应的正确地名。“可见,一些去台老兵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又已离家数十年,但故乡的名字仍然牢牢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王建富说,“地名成为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也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共识。大家热衷于解读地名,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看来,解读地名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对于如何更好地增进文化自信也有启发借鉴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传统文化的‘烟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坚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全民猜地名”为何火爆》)
    材料三: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火爆荧屏,越来越多的“跟风”节目也纷纷涌现,各种主打“朗读”的节目和“大会体”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审美疲劳也开始出现。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最难的就在于,它不像娱乐类综艺节目那样有很多国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另外,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像娱乐类节目那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一位文化类综艺节目制片人说,“但所有文化类节目都面临的困境在于,电视台对节目的收视率考核是很残酷的,在有的电视台,出于对广告收益的考核要求,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会被直接拿下,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也难以幸免。”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要走出同质化、低收视的困境,首先还是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让人们印象中“高冷”的文化真正具有观赏乐趣,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参与感。“比如《国家宝藏》就用大众较为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视角解读国宝,做到了既有史有据,也生动有趣。”彭侃说。
    另外,专家也指出,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在内容上仅限于字词、成语、诗歌等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摘编自《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

【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档文化类节目,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
    B.目前,中国有1200多万个地名,中国地名包含着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
    C.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与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认为,“全民猜地名”的火爆离不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D.娱乐类节目有很多国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具有先天的亲和力,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可能像娱乐类节目一样具有亲和力。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地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B.作为一名地名文化工作人员,王建富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地名成为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C.《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曾火爆一时,并且在各大电视台上出现了不少“跟风”节目,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D.文化类综艺节目因为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有一定要求,所以往往成为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常常会被直接拿下。
    3.下列说法中,不能印证地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的一项是(3分)(    )
    A.“‘叠嶂路’‘状元路’‘锦城路'等,凝结着历史痕迹,极富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B.“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C.“去年梅子黄时,带外地友人参观姜堰老街,兴之所至,写下了那首《老家北大街》。”
    D.“绍兴市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求所有新建小区统一用原来的村庄名字来命名。”
    4.材料二大量地引用了不同专家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5.请结合《中国地名大会》的成功经验简要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如何提高收视率。(6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档文化类节目”说法错误,原文“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以及“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之后”可知这一说法错误。B项,“中国有1200多万个地名”说法错误,原文是“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不像娱乐类节目那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而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可能像娱乐类节目一样具有亲和力”,下文《国家宝藏》的成功也可以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D【解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因为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有一定要求,所以往往成为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两者的因果关系于文无据,“常常会被直接拿下”并不是指文化类综艺节目,而是收视率低的节目。
    3.A【解析】“凝结着历史痕迹,极富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强调的是地名与当地历史、文化的关系,其他三项中“是我们回家的路”“(老家北大街)”“统一用原来的村庄名字”等说法都能印证“地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这一说法。
    4.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地名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的含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聚焦的内容要尽量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关,这样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参与感,使得节目具有亲和力;形式上要创新,《中国地名大会》就采用了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和交互碰撞形式;内容上要新颖,《中国地名大会》突破了字词、成语、诗歌等文学类内容限制。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 下一篇:邵晔,字日华,其先京兆人。唐末丧乱,曾祖岳挈族之荆南谒高季兴
  • 【推荐文章】

  •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原文】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

  • 早发

    【原文】 早发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

  •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原文】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1】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

  • 寄黄几复

    【原文】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

  • 约客

    【原文】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

  • 柳 咏柳

    【原文】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

  • 【最新文章】

  •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
  • 材料一: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
  • 父亲的车后座
  • 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某校组织了一一次
  • 乌江项王庙
  • 西塘的心思
  • 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
  • 剧院里哪些座位听得最好
  • 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
  • 愿借丹青写风神
  • 喝热水也能消暑降温吗
  • 楚人隐形
  • 21.某校初三(1)班将开展以“传播正能量,从
  • 刘铎传
  • 见苏仁仲提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