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
作者:未知 文章ID:50770 浏览:
【原文】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
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划线处冒号作用相同的项是(3分)
A.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人民才能得幸福,国家才会更富强。
B.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D.有工作,说干就干;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就是这么个直性子。
19.“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作家引用诗文的常用方法,本文最后一句中是怎样通过引用唐诗来体现“似与不似”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0.有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种修改?请阐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8.C【解析】A项中冒号起提示下文作用;B项是解释说明;D项表示冒号后内容是对前面的总结;C选项中,冒号前内容为总说,后面内容为分说。
19.【答案示例1】“养在深闺人未识”语出《长恨歌》,本来说的是杨贵妃的经历,作者将其借来形容文化遗产,这就是“不似”,让读者感到很新鲜。“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来形容文化遗产虽然不被人民大众所知,但是在宣传引导下可以让大众知晓又很恰当,这就是“似”。这让读者有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结合诗句分析出“似与不似”2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
【答案示例2】“养在深闺人未识”语出《长恨歌》,本来说的是杨贵妃的经历,作者将其借来形容文化遗产,这就是“不似”;下句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来形容文化遗产的普及又很恰当,这就是“似”。(2分)这种“似与不似”的引用给读者带来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2分)
20.不同意。(1)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2)原文“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由浅入深、由显及隐,构成了递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