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其一)
作者:杜甫 文章ID:50762 浏览:
【原文】
秦州杂诗(其一)①
杜甫
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即心惊。
【问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15.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生“悲”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故选C。
15.①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投靠亲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诗歌大意翻译:
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曲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诗歌关键词句注释:
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满目”句:史载关中大旱,斗米七千钱,人相食。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形势险峻。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西征”句:当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淹留:停留。
诗歌鉴赏1:
“杂诗”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目,内容多半是随感而作的。据相关资料介绍,杜甫在秦州写了很多诗,但把这二十首编在一起,称为《秦州杂诗》,就是为了回答关内同僚们的询问,用以代替书信。这组诗从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南宋刘克庄称这二十首诗记秦州“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
首联写道:“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首句是说,自己看到的事情都是让人感到悲伤的。从历史上看,公元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李唐王朝的国势,因为战乱,诗人离开华州到秦州,路上看到满目疮痍。这一句也就是这一现实的反应。第二句“因人作远游”就是说因为“满目悲生事”,故到秦州投奔一个人(据说是堂侄杜佐和,或者旧友赞公)。首联不但表现了现实社会状况,也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缘由。
颔联写道:“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迟回”即徘徊。宋代的贺铸《山花子·弹筝》中写道:“约略整鬟钗影动,迟回顾步佩声微。”“浩荡”即广大旷远。这里两句的意思是说,由于心中很不踏实,越是接近陇西越是徘徊难进,而等到攀上关隘,心中更是涌起了无边的忧愁。这里,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以及不敢进入的心情。
颈联写道:“水落鱼龙夜,由空鸟鼠秋”。在这一联中,诗人描写了展现眼前的秦州的景象。“龙”即鱼龙河,发源于陇县西北。“鸟鼠”即鸟鼠山,在渭源县西。这里,诗人用鱼龙河和鸟鼠山来代指秦州的山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上句的“夜”字,表明了夜晚的晦暝、幽暗的特点。下句的“秋”字,不但暗示了季节,而且也表现了秋的凄凉之感。
尾联写道:“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烽火”代指战争。“心折”即中心摧折,形容伤感到极点。“淹留”即长期逗留,或者羁留、逗留。这里,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然而,这里也不是自己久留之地。从这诗歌中,我们感受到诗人不但描写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灾难之广,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其次,借代手法,诗意丰富。再次,心理描写,表达情感。第四,景物描写,地域色彩浓厚。
诗歌鉴赏2:此诗好在:1.境界大。2.意境的上下统一。3.遣词造句的艺术性。
①第一点:首句“满”字大境界,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百姓流离失所,艰难谋生。作者一家是千万个家庭之一,生事犹生计,所经历的困境也是千万个家庭之一。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代表性。因人犹依人,远游本不错的事,但是依人远游,还是侄子,恐怕心理不是滋味。
②颔联“迟回,徘徊”,实际是抒发内心的犹豫不定。“怯”字即表现陇山的山路崎岖,又指代心情担忧,与“迟回”相照应。“浩荡”是大境界的词,及是到了。到了大震关,前面的怯字并没有生出到达的喜悦,反而是极目之处忧愁之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形容失落忧愁之大,但是“浩荡及关愁”只用五个字就概括了。登高望远,所及之处,前路茫茫,皆是忧愁。
③颔联两句同样优秀,“水落、山空”表明季节深秋。“鱼龙”川名,“鸟鼠”山名,皆是途中地名,又仿佛途中实景。“水落”,深秋渡河,水少的景况。“山空”,万木凋零,所以鸟鼠深“秋”。难道只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才是大境界?尾联西征烽火,心折淹留,无一不体现出愁之深境之大。
④第二点,本诗上下统一。由悲起兴,因人而迟回。又由怯到浩荡而愁,到水落、山空、草木凋落,再到烽火,心折与淹留,全诗一以贯之,一气呵成,高度统一。处处是秋处处皆愁,但是此愁非儿女情长,而是由个人到国家,由国家到天地自然。各种情感纠织在一起。
⑤第三点,开篇悲字是寓情于景的有我境界,迟回到浩荡已到无我之境。水落、山空两句似信手拈来,却又对仗工整,颇见功力。杜诗不止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样的名句,还有“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这样的佳句,同样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