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杜公讳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3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1654  浏览:

【原文】
    杜公讳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动静纤悉,谨而有法。
    公少举进士高第,治吏事,如其为人。其听狱讼,【虽明敏而审核愈精,屡决疑狱】,人以为神。其簿书出纳,推析毫发,终日无倦色。至为条目,必使吏不得为奸而已;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始居平遥,尝以吏事适他州,而县民争讼者皆不肯决,以待公归。知乾州未满岁,安抚使察其治行,以公权知凤翔府,二邦之民争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夺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夏人初叛命,天下苦于兵。吏缘侵渔,调发督迫,至民破产不能足,【往往自经投水以死】。于是时,公在永兴,语其人曰:“吾不能免汝,然可使汝不劳尔。”乃为之区处计较,量物有无贵贱、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以次输送。由是物不踊贵,车牛刍秣宿食来往如平时,而吏束手无所施,民比他州费省十六七。至于缮治城郭器械,民皆不知。
    公多知本朝故实,善决大事。初,边将议欲大举以击夏人,虽韩公[注]亦以为可举,公争以为不可,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然兵后果不得出。契丹与夏人争银瓮族,大战黄河外,而雁门、麟府皆警,【范文正公行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公以为契丹必不来,兵不可妄出。范公怒,至以语侵公,公不为恨。后契丹卒不来,众始服膺。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其论议之际盖如此】。
    公自布衣至为相,衣服饮食无所加,虽妻子亦有常节。家故饶财,诸父分产,公以所得悉与昆弟之贫者。俸禄所入,分给宗族,赒人急难。至其归老,无屋以居,寓于南京驿舍者久之。卒时,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有改动)
    [注]韩公:韩琦,宋代名相、名将,以能准确判断战争形势著称。

【问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听狱讼    听:打听、打探
    B.尝以吏事适他州    适:到……去
    C.由是物不踊贵    踊:跃升、飞涨
    D.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    沮:阻止、阻挠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①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虽】韩公亦以为可举
    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D.①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
    ②【以】乱易整,不武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明敏而审核愈精,(故)屡决疑狱
    B.(民)往往自经投水以死
    C.范文正公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夏)
    D.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然)其论议之际盖如此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杜衍为人精明谨慎,恪尽职守,办案公道,深得民心,曾引发凤翔、乾州两州争抢他的“怪事”。
    B.国有边患时,杜衍明里推脱责任,暗地里却精心统筹,减轻永兴百姓负担,使他们摆脱官吏的巧夺豪取。
    C.当契丹与西夏发生冲突时,杜衍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坚持原则,毫不退让,甚至让好友感到不快。
    D.杜衍出身平民,为官清廉,看淡名利,能济人急困;其年老回乡后,久居驿馆,临终又告诫儿子简葬。

【参考答案】
    6.A(听:处理、判断。)
    7.D(D项“以”均为介词,“用”。A项“则”①为连词,“却”;“则”②为连词,“就”(一说“与下句‘则’连用表对举)。B项“焉”①为代词,“之”(一说为疑问语气词);“焉”②为兼词,“于此”。C项“虽”①为连词,“即使”;“虽”②为连词,“虽然”。)
    8.C(不是让士兵跟从西夏,而是跟从自己)
    9.B(原文没有“推脱责任”的意思)
    【参考译文】
    杜公讳名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他作为大臣,侍奉上级时把不欺骗视为忠诚(的标志),推及百姓则以坚守原则做好自己而取信,故此其动静细致周全,严谨且有法度。
    杜公少年高中进士第,治理公务,就像他为人那样(严谨)。他处理案件时,虽然他精明敏锐但还是审查核对更加精确,所以多次解决疑难案件,(以至于)人们都认为他是神明下凡。他记录案宗,推究分析微小之处,整日无疲惫之色。至于制定法令规章务求让官吏不能做奸猾之事;但是等到实施到百姓身上,却简单易行。开始时杜公任职于平遥,曾经因为公事到其他的州去,然而县里的打官司的百姓都不肯同意做出判决,来等着杜公回来之后处置。在乾州任职未满一年,安抚使考核审查他的政绩,让他暂时掌管凤翔府,乾州与凤翔的民众在州界上争抢杜公(任自己的父母官),一方说“这是我们的大人,你们干嘛要夺他”,一方说“现在是我们的大人了,你们有他什么呢?”
    西夏人刚刚背叛我朝的命令(作乱)时,天下苦于战争,官吏们也借此侵夺牟利,(极尽)征调派发监督逼迫(的事情),都到了让百姓破产丧家都不能供给的程度,(那些穷苦百姓)往往上吊投水而死。在这个时候,杜公在(湖南)永兴任职,对这里的百姓说:“我虽然不能使你们免除劳役,然而可以使你们不再劳苦(成这样)。”于是私下里为他们筹划安排,考量东西的有无贵贱和运输路途远近等问题,宽限他们交付的日期,使他们按照次序输送。因此物价没有出现飞涨的情况,牛马车辆粮草住宿饮食等和平时一样,但是那些官吏束手无策没有可以施用(搜刮手段之处),百姓比其他州县的费用节约了十之六七。至于那些修缮整治城池器械的事情,百姓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杜公知道很多本朝的旧事,善于决断大事。开始时,边关的将领商议要大举进攻西夏,即使是韩琦这样的人物也认为是可行之计,只有杜公坚称这样不可以。大臣中甚至有想以阻碍军务之罪责罚杜公的,但是军队最终还是没有调发。(后来)辽国与西夏争夺银瓮族,双方在黄河以西大战,但是雁门关、麟府等地都保持警戒状态,正赶上范仲淹公要去安抚巡视河东一带,想带军队前去。杜公认为辽国(契丹)人一定不会到河东来,不可草率带兵前往。范公大怒,到了用言语冒犯杜公的地步,但杜公并不以此为恨事。后来契丹果真没有来,大家这才衷心信服。韩、范二公都是俗人所认为的与杜公结党的人,(但是)到了这样决议大事的时刻也大体如此(坚守原则)。
    杜公从平民到卿相之位,衣服饮食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有固定不变的操守。家里本来富有家财,叔父伯父们分家时,杜公把自己的所得全部给了那些贫穷的同族兄弟们。俸禄得来的收入,分配给宗族,救济他人急难。等到其退职之后,没有房屋来居住,在南京的驿馆里借住了很久。临去世前,告诉他的儿子用一枕一席入殓他,用矮小墓穴埋葬他。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徽州道上
  • 下一篇:高荷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