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择死与择生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7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张曼菱  文章ID:52310  浏览:

【原文】
    择死与择生
    张曼菱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    )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⑧死,可以明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⑨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⑩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问题】
    19.填入第④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屈原
    B.政治家
    C.爱国诗人
    D.三闾大夫
    20.在第⑧段处写一段话,是上下文联系紧密。(3分)
    21.下面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世人忽略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并非出于故意。
    B.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是以死明志。
    C.司马迁择生,体现了布衣的叛逆精神,比屈原择死更加崇高。
    D.“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真确的一项是(3分)
    A.“汗青”指“历史”。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渗出,便于书写,故有此称呼。
    B.“哀默哀兮生别离”出自屈原的《九歌》。《九歌》中《国殇》一诗用于祭奠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
    C.“兰草”即兰花,高洁,清雅,古人常用其表达自己远离污浊的高洁品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D.“纪传体”是一种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诗记叙史书的编写体例,《史记》《后汉书》等均为纪传体。
    23.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4分)
    24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25.第一段“着中国式的生命”在文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结合文外的例子加以解说。(6分)

【参考答案】
    19.(2分)D
    20.(3分)生,却可以践志
    21.(3分)B
    22.(3分)A
    23.(4分)要点一:忽视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作为诗人的屈原不必去死,而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却必须沉江。要点二: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死是作为政治家的屈原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24.(4分)(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2分。
    25.(6分)要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举例说明略)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 下一篇:《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个性与武功本领,有很多夸张或事实上不可能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