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更新时间:2023年11月2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3231  浏览:

【原文】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帅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zhuó)。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问题】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    务:致力于
    B.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    非:不是
    C.数绝诸侯之地    绝:穿越
    D.义者,众庶之所高也    高:推崇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此严父之【所以】教子
    B.【乃】矫郑伯之命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
    C.遂【以】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
    D.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国家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
    B.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
    C.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
    D.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②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
    12.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13.“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参考答案】
    8.B
    9.C
    10.B
    11.①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
    ②现在夏桀、殷纣王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
    12.①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②讲仁德的人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贪利而去损害道义。③实行仁义要合时宜。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谭嗣同、瞿秋白等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参考译文】
    赵襄子只是凭借着晋阳小城就称霸于天下,而智伯拥有三晋却被俘虏消灭;齐湣王并不因为有偌大的齐国而不死于非命,田单并不因为只有一座即墨城而不立大功。所以说,一个国家要灭亡,即使国家再大也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反之一个国家实施王道,即使国家再小也不可轻视它的变化发展。由此看来,国家的生存取决于得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国家的灭亡取决于失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狭窄。所以乱国的国君只致力于对领土的扩张而不致力于施行仁义,只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权位而不致力于实施道德,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所以到夏桀被关押在南巢时,还不能否定过去的所作所为,而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将汤杀死;殷纣被围困在宣室,也不知道反省过去所做的坏事,而只是后悔没有将周文王杀死在羑(yǒu)里。假如这两位君王能处在势力强大之时,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那么商汤、周武弥补自己的过错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图谋什么!反之,如果上乱日月星辰的光明,下失民众之心,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王,谁不能夺取天下呢?现在夏桀、殷纣非但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夺取天下。天下不是只有一个商汤和周武王,杀掉了商汤和周武王,还会有人接踵而起,继承他们的事业。况且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处在弱小地位而最终称王于天下,是在于他们手中有道义。夏桀、殷纣之所以处在强势地位而最终被人夺取天下,是在于他们无道。今天有人不效仿采纳前人用来称王于天下的经验,反而变本加厉地增加可能导致自己灭亡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在走向灭亡。
    秦穆公派遣孟明率军去偷袭郑国。孟明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商议:“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多次穿过其他诸侯国境,看他们那副架势,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军队,都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现在如果我们有个办法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我国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穆公的命令拿出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位将领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现在郑国派人来慰劳我军,这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军事行动,看来难以成功。”于是秦军只好撤军。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崤山大败秦军。郑国的国君郑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打算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那么,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稍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一个讲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弦高在推辞了奖赏后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以后终身都没有回到过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是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的,聪明的人是不会因贪图利益而去损害道义的。圣人深谋远虑,愚蠢的人目光短浅。
    仁是百姓所仰慕的,义是民众所推崇的;做百姓所仰慕的事,行民众所推崇的事,这正是严父用来教育子女、忠臣用来事奉君王的内容。然而,世上却有施行仁义而身死国亡的,这是因为仁义实行不合时宜。从前徐偃王喜欢施行仁义,这样使天下三十二个国家朝拜他。这时王孙厉就对楚庄王说:“君王如果不讨伐徐国,那过不了多久,我们反过来就要去朝拜他了。”楚庄王就说:“徐偃王是位有道之君,他喜欢施行仁义,我们不好讨伐他。”王孙厉就接着说:“强国对付弱国,大国对付小国,这就如同用石击卵、虎吃猪一样,大王有什么好犹豫的。再说实施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又不能显示出实力,那么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听了这席话,楚庄王说:“好!”于是就发兵攻打徐国,并很快将徐国消灭了。这样,徐偃王就成为一个只知实施仁义却不知世道已变的人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绣朵花儿当补丁
  • 下一篇:《新城道中》(其二)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