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更新时间:2023年11月24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3266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10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材料二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材料三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设计出1026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另外,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2800多小时的节目。
    (取材于《光明日报》2019年06月12日13版)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画家”小冰的模型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具有IQ(智商)
    B.具有EQ(情商)
    C.把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
    D.大量使用诱发源激发进行独立创作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般的网友读小冰的诗,没有谁发现这些诗是机器人写的。
    B.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
    C.人工智能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
    D.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人类的智慧,还能够拥有人类的情感。
    3.“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下列对“不认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
    B.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依然处在“低幼”阶段。
    C.人工智能的那些绘画作品还存在大量元素复制堆砌的痕迹。
    D.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从整体上看已经充满深意。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机器人小冰艺术创作的特点,认为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
    B.材料二写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排斥的心理以及采用的应对措施。
    C.两则材料中关于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人类的情感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相似。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能够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B.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C.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阅遍人间艺术精华。
    D.小冰已经参与到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
    6.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上面三则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7分)

【参考答案】
    1.(3分)C【原文表述为“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
    2.(3分)A【B项,原文表述为“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C项,原文表述为“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D项,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
    3.(3分)D【原文表述为“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4.(3分)C【A项,材料一原文表述是“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没有“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意思表达。B项,材料二中没有“采用应对措施”的意思表达。D项,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并不相似,材料一认为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离人类的水平还有点远。】
    5.(3分)B【原文表述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
    6.共7分
    (1)【答题要点】(4分)
    ①(1分)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人工智能小冰写诗绘画样样精通,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
    ②(1分)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离人类的水平还有点远。(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作品是艺术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感性的色彩。)
    ③(2分)艺术家不应一味排斥而应加以利用。(我们对人工智能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人类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吸取艺术精华。)
    (2)(3分)(答案略)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独腿人生
  • 下一篇: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