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重修书院碑记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0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侯方域  文章ID:53348  浏览:

【原文】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①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③书院,先太守郑公④,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而属余为之记。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辞!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④先太守郑公:即郑三俊。

【问题】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尝沿其意而创大之沿:承袭
    ②资饩之田几区饩:粮食
    ③归之名公钜卿钜:有名望的
    ④具趣所司趣:通“促”,督促
    ⑤垂四十年垂:流传
    ⑥未竟厥施竟:最终
    ⑦犹过书院过:拜访
    ⑧其勒石为碑勒:刻
    A.①⑦
    B.③⑧
    C.②④
    D.⑤⑥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储归之材    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B.出【为】当世用不绝    而属余【为】之记
    C.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    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
    D.【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    【其】何敢辞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有学习的房舍供居住,有田赋提供费用,定期考试
    B.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    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多数人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
    C.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书院也被淹浸而坍塌了
    D.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    于是人才辈出的盛况由此而生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答:【    】
    12.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其何敢辞”,结合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5分)
    答:【    】

【参考答案】
    8.D(3分)(⑤将近⑥完成)
    9.A(3分)(A.用来B.成为;替C.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D.它,代词,指书院;副词,难道)
    10.C(3分)(浸:渐渐、逐渐湮灭:灭亡,衰落)
    11.(3分)参考译文: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坚守!
    评分标准:“倘”“无以”“垂”“何以”“俾”“克”,翻译正确,各0.5分。
    12.(5分)参考答案:(1)作者敬范文正公以天下为己任,在归德创建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2)作者敬郑公承袭范文正公的事业,扩大规模,继续培养归德的人才,形成了淳厚的学风勉励了很多学子。(3)作者敬王公继续沿承二人的事业,督促官员核实书院的情况,将荒废四十年的书院恢复重建。(4)作者认识到书院的重要性:辅佐朝廷,振兴道义培育贤才;(5)作者认识到传承善举的重要性:后代人不忘前辈恩泽,并流传后世;(6)作者的家乡情怀,他身为归德人,曾在归德书院学习,弘扬书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1分,答出五点,即可满分。
    【文言文译文】
    重修书院碑记
    明·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文公来到归德郡任太守,第一次与博士弟子谈话,就询问本郡的政务中什么最应该优先关注的。博士弟子回答道:“归德郡有范文正公书院,之前有太守郑公曾经继承范公的事业,并且扩大原有规模,以培养储备归德郡的人才队伍。有号舍供居住,有田地供食物,定期考试。这些措施推行很长时期,归德这地方的名公巨卿,很多都曾在书院里学习,后来走出书院成为当政者,这样的现象没有中断过。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美德兴盛。如今虽然书院已停办,可是讴歌颂扬思慕郑公的恩惠的人,数十年不衰减。我私下认为辅佐朝廷,振兴正道,培育贤才,本郡的政务,应该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公曰:“博士弟子所说很正确,总共书院的屋舍者多少间?其中被侵占而有人住进去的有多少家?供应书院粮食的田地有几处?原来负责的官吏依靠这田地租税收入多少年了?考试选拔读书人的日期是哪一月哪一日?规章的讨论,具体并且重要的有哪些?督促相关官员将准确信息交付博士弟子汇总掌握。”从郑公离开归德,书院停办,将近四十年,燕山文公这一下子就恢复起来,太伟大了!
    博士弟子因此说:“这样的举措不可以没有记載的文字。”谨按:创设书院,从宋代范文正公开始。范文正公作读书人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他后来主管大政不久,没能完全完成他的大业。但他在任上所操办所安排的事务,大多宏大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即如他在归德做官那样。这之后归德有书院,他就地培养选拔人才之心意,这怎么可一日废止呢?范文正公离开归德,接替他来归德做官的,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以致于书院渐渐就没灭了。经历宋,经历元,到明万历年间,才有郑公再次倡导力推重办书院,那时的人亲身感受郑公的恩泽;直到现在,那些能说出郑公当时办书院事务的遗老,还造访书院遗址,仰头叹息,不忍心离开。难道人情本来就是迁就近期遗忘远期吗?还是能继承范文正公留下的事业,即使遭受兵火丧乱的灾难,书院不至于消亡,其实是郑公的中兴之力?既然这样,那么郑公留下来的事业,又难道能不期待后来人吗!
    天下法令体制,每代都有更替变换,只有学校礼乐诗书之事,开国国君都最终没有改变。创设书院,与学校相补充,是王化的根本,是形成人才辈出盛况的途径,这确实不能一日荒废。可自范文正公创办书院以来,上下千百余年,其间创而建,建而中兴者,仅仅是范公、郑公,及继郑公之后的王公,三人而已。既然这样,那么政事的兴办荒废,难道不看掌政之人吗?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有所坚守!
    王公说:“博士弟子说的很有道理。应该为此树立一块石碑。”并且嘱咐我写这篇记。哎呀!我期望长久守望故乡这片土地,哪敢推辞呢!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
  • 下一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