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媭砧课诵图》序
作者:王拯 文章ID:54187 浏览:
【原文】
《媭砧课诵图》序①
王拯
①《媭砧课诵图》者,不材②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③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④,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②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⑤,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⑥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③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④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⑦也。
(选自《古文类选》)
[注释]①媭砧课诵图:媭(xū),古代楚湘一带称姊为媭。课,督促。②不材:谦词。③姊刘:姊的夫家姓刘。④颠顿荒忽:颠顿,颠沛困顿。荒忽,即恍忽。⑤女红:女工,指纺绩、剌绣、缝纫等事。⑥劬(qú)劳:劳苦、劳累。⑦同岁生:即同年,古时同科、同榜的进士称同年。
【问题】
22.第①段,“以不得遂其志”的“志”指的是【 】。
23.第②段,作者从□和□两方面描写其姊对他课诵督教的情景。
24.文中多次对时间追述,从“自七岁时”、“十岁后”、“十五六时”、“二十后出门”到“三十年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 】
⑵【 】
25.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媭砧课诵图》是作者在京城做官时自己所画。
B.这篇序文与题画的诗词一样,是一篇题画之作。
C.作者在文中表明,作幅画目的是“为图以自警”。
D.全文以细节刻画为依托,语淡情深,颇为感人。
26.有人说“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是全文的关键句,并寄托着寓意。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是“关键句”?寄托了怎样的寓意?
答:
【参考答案】
22.蓄志南归,迎养其姊(2分)
23.言;行(2分)
24.⑴表现了十多年来,其姊对他教养的艰辛;
⑵表现了作者多年来对其姊不可忘却的情怀(4分,各2分)
25.A(2分)
26.其一,“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一句,紧扣《媭砧课诵图》题旨,表达了这幅画的中心内容,所以说是关键句(不限于此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其二,其寓意为:“二巨石”,一为捶衣之石,一为锤炼人材之石,表达出了《媭砧课诵图》蕴含着的警策之意(大意相同即可)(4分,每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