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靖康之难(指公元1127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钦宗幸虏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5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4265  浏览:

【原文】
    甲
    靖康之难(指公元1127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指降表)。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指金统治者的同姓权贵)卤(lǔ,通“掳”,掳掠)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
    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
    (朱熹《记孙觌事》)
    乙
    觌,字仲益,晋陵人。徽宗末,蔡攸荐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势败,乃率御史极劾之。金人围汴,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臣下向皇帝直接上奏章)请留,觌复劾纲要君,又言诸生将再伏阙。朝廷以其言不实,斥守和州。既而纲去国,复召觌为御史。专附和议,进至翰林学士。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建炎初,贬峡州,再贬岭外。黄潜善、汪伯彦复引之,使掌诰命(皇帝授官或赐爵的诏令)。后又以赃罪斥,提举(宋代设提举宫观,安置罢退的大臣及闲员)鸿庆宫,故其文称《鸿庆居士集》。孝宗时,洪迈修国史,谓靖康时人独觌在,请诏下觌,使书所见闻靖康时事上之。觌遂于所不快者,如李纲等,率加诬辞。迈遽信之,载于《钦宗实录》。其后朱子与人言及,每以为恨,谓小人不可使执笔。
    (节选自《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

【问题】
    22.按照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即“四库”)分类法,《记孙觌事》一文应归于【    】部。(1分)
    23.甲文中所记“孙觌之事”,在乙文中表述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首句“靖康之难”四字,勾勒出了历史环境。
    B.甲文重在刻划人物形象,乙文侧重列举有关史实。
    C.评介孙觌的为人与行事,甲乙两文均“寓贬于叙”。
    D.乙文末句中的“朱子”是指朱熹,“小人”是指洪迈。
    25.在甲文的首段中,作者以“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作为结束语,其写作意图是【    】。(3分)
    26.孙觌工诗文、擅辞令,才华超群,但其人其事却并未收入《宋史》,这是为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22.(1分)集
    23.(2分)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
    24.(2分)D(“小人”是指孙觌)
    25.(3分)(1)讥讽(抨击、痛斥)民族败类;(2)伸张民族正义,歌颂民族气节。(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6.(4分)要点:观点(1分),阐释(2分),语言表达(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游媚笔泉记
  • 下一篇:①在电影理论与批评两者中,后者与电影实践(生产与传播)的关系
  • 【推荐文章】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暗香

    【原文】 暗香①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 渔家傲·东昌道中

    【原文】 渔家傲 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

  • 孤桐

    【原文】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宵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

  • 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 千秋岁①

    【原文】 千秋岁① 张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

  • 【最新文章】

  • (4)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无数为国为民无私
  • 春夜奇遇
  • 勇者不惧
  • 雁门太守行 塞下曲
  • 送虚白上人序
  • 年感
  • 桂枝香·金陵怀古
  • (5)写出初中阶段学过的两句连续的含蓄表达
  • 甲余幼时即嗜学。乙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
  • 不该遗忘的“自省”
  • 10.联系上下文,说说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 孔子见罗雀者
  • ①在江南农村地区,农户家里几乎都有一座用来
  •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
  • 九旬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因为发明“光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