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亭记
作者:曾巩 文章ID:54472 浏览:
【原文】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①,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
《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问题】
23.(2分)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说明。
24.(2分)文中画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25.(2分)从上文内容推测,欧阳修以“丰乐”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6.(2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 )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27.(4分)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参考答案】
23、以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引出自己写这篇记的原因,也为下文丰乐亭与醒心亭的对比做准备。(2分)
24、耳目一新(2分)
25、百姓生活丰裕,天下太平(2分)
26、DE(2分)
27、是。写出了亭子之所以名为“醒心”的原因:
(1)在酒醉人倦的时候,登亭眺望美景可使人耳目一新,内心也随之清醒爽快;
(2)公之所以寄意于醒心亭者,是基于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在曾巩看来,这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也是“醒心”所在。(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了一座亭叫“丰乐亭”,他亲自写了一篇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意思。不久后又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的地方,找到一个山势高处,建了一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
每当欧阳公和州里的宾客来这里游览,就必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登上醒心亭观望风景。那里可以看到群山环绕,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石秀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睛为之一亮,所听到的泉声使耳朵为之一新,于是,心胸也顿觉清爽,酒也醒了,更想在此久留而忘返。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而给亭子取名为“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啊!这真可以说善于从山水之间寻找到乐趣,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这是更见匠心了。
即使如此,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国君在上能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没有怨恨,天下学者都贤德有才能,四方少数民族和鸟兽草木都各得其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一个山角、一池泉水,哪里是欧阳公的快乐呢?这不过是他在这里寄托他的情感啊。像欧阳公这样的贤人,韩愈死后数百年才有一个。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这样的贤人是很难遇到的。千百年后,有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瞻仰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的人,扰会有不能与他同时代的感叹,到那时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这样看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托名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又能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