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高观国《霜天晓角》赏析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1日  更新时间:2023年5月2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5069  浏览:

【原文】
    霜天晓角
    (南宋)高观国
    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处、几丝碧。
    望极。连翠陌。兰桡双桨急。欲访莫愁何处,旗亭在、画桥侧。

【诗歌鉴赏】
    高观国的这首词十分生动贴切地描绘了西湖的秀美景色,并藉以抒发了心中的畅快感情,措词精当,给人以清新之感,全词写的委婉奇妙,人与周围的景物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格调十分高雅。虽然全词短小,但写的情趣横生。
    上片,词人选取早春季节司空见惯的景物:云、水、柳,抓住它们的各自特征加以想象、挖掘。云,是水中之云,故抓住其色彩,写其洁白、纯净。水,是西湖之水,故抓住其形态,突出其深远、浩渺。一个“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湿”字。用“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而人的视觉、触觉、感觉也在这刹那间沟通。一字千金,令人拍案叫绝!柳,是初春之柳,故抓住其新芽轻漾的风情,以“几丝碧”设问,更见摇曳多姿。“几丝碧”串以“东风”,看似不经意写出,实则风格独创。它使人联想到柳枝丝丝弄碧的景象,同时也点出了初春这一时令。初春,正是万物复苏,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心情快乐、惬意之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词人在睹物思情“形诸舞咏”之际,天衣无缝地将爱春赞春的感情融入春景。美景是由词人目之所见,心之所动写出来的,因此春景愈显得秀丽素淡,情怀也就愈见得坦荡高雅。秀美的春色与舒畅的人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下片转入另外一个场景。过片意脉不断,“望极”二字,既联结上片,承“几丝碧”;又带起下意,启“连翠陌”,同时在空间上作了延伸。词人顺着湖面望去,湖的尽头有一条翠绿的长堤。他和友人的心情急切了,让双桨快划,向堤岸驶去。“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乐府诗集。莫愁乐》)呵,原来词人们急着要去寻找那位善于歌谣的莫愁女子。”双桨急“正是词人们心里急的外部表现。”莫愁“,这里泛指歌女。”莫愁“在哪里呢?”旗亭在、画桥侧“,就在那漂亮的小桥边的酒楼中。结尾两句,暗用唐代诗人王之涣和诗友”旗亭画壁“的故事,抒写词人赏春游春时的怡情逸致。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滋有味。以景生情,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字里行间,没有一点市井气,酸儒气。
    总的来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淡高雅的山水画,它充分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起畅游西湖的情景:棉絮般的云朵,洁净的湖水,宽阔的西湖,天水一体。一片白茫茫中,装点着几丝青翠的柳叶,一道宛如绿带的长堤,一叶扁舟,遥遥指向画桥、旗亭。高观国刻画春天景色,却没有显示出姹紫嫣红,莺飞蝶舞,写踏青也没有大肆渲染,用墨十分节俭,但给人的印象却非常秀美。作者运用高超的写景技巧显示了他那非凡的艺术魅力。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赏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下一篇:温庭筠《早秋山居》赏析
  • 【推荐文章】

  • 王昌龄《送柴侍御》赏析

    【原文】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

  • 喜马拉雅山能否超过万米?

    矗立于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它的高度为8844.43米。地质学家们发现...

  •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赏析

    【原文】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

  • 李清照《清平乐》赏析

    【原文】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

  • 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

    一天下午,一位穿得很时髦的中年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亚联集团总部大厦...

  • 【最新文章】

  • 学习与思考的作文素材
  •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 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其二)》鉴赏
  • 王昌龄《送柴侍御》赏析
  •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赏析
  •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赏
  • 《专家与通人》分析
  • 《早兴》鉴赏
  • 我国四季冷热的变化
  • 我国地形之“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传说
  • 喜马拉雅山能否超过万米?
  • 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 以宽容赢得了江山
  • 有一样东西无法购买
  • 最苦与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