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
作者:未知 文章ID:55820 浏览:
【原文】
①《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共”字,《经典释文》无音,而世人乃并读为“恭”。余窃以为非。或有疑之者,余曰杜注“先君有共德”句,云“以不丹楹刻桷①为共”,盖言世之诸侯,无丹楹刻桷者,故云“共”也。若读为“恭”,则其义不可通矣。况《释文》无音,果何所据而平读【 】?后见司马公《传家集·训俭篇》云:“御孙云:‘俭,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观此,可以证余之说矣。
②近读顾仲恭《炳烛斋随笔》,而“共”之义益明。其言云:“共之为义,盖言诸德共出于俭,俭一失,则诸德皆失矣。今请得申其说,假如为人上者而知俭,则樽节②爱养,自不伤财害民,是俭有当于仁也;为人下者而知俭,则制节谨度,自不至纳贿窃帑,是俭有当于忠也。就士庶论,不俭者,必多方奔走以谋生,俭则身常闲而心常逸,岂非善自为谋,是俭有当于智也。不俭者,或多方谄媚以规利;俭则闭门无事,耻辱自远,是俭有当于义也。谨服先畴,菽水可以尽欢,是俭有当于孝也。有遗业可以处子孙,且有遗法可以教子孙,是俭有当于慈也。衣食所余,可以济亲友之急困者,是俭有当于睦姻任恤也。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须俭以成者,谓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注】①丹楹刻桷:漆红的柱子和雕刻精美的椽子。形容建筑物的精美壮观。②樽节:节省。
【问题】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乎
C.欤
D.也
22.第①段中的“司马公”指的是【 】(填写人物姓名)。(1分)
23.对第①段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句话引经据典,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
B.这句话自然交待了作者所要批驳的靶子。
C.这句话的内容是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出处。
D.这句话开宗明义,突出文章节俭的主旨。
24.作者认为“德之共”之“共”应读ɡònɡ而不读“恭”(ɡōnɡ)的依据是什么?请逐条概括。(3分)
25.第②段所引顾仲恭《炳烛斋随笔》的一段话,可单独成文看。请简要评析这段文字的论证特色。(3分)
【参考答案】
21.(1分)B
22.(1分)司马光
23.(3分)C
24.(3分)(1)读“恭”则“以不丹楹刻桷为共”解释不通。
(2)司马光《传家训》解释“共”为“同”。
(3)顾仲恭《炳烛斋随笔》认为“共”指“诸德共出于俭”。
25.(3分)这段文字分别把“俭”与“仁”、“忠”、“智”、“义”、“孝”、“慈”以及“睦姻任恤”等美好品德相提并论,由大到小,涉及人生百行(2分)令人信服;运用对比增强了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加了感染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