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作者:黄国荣 文章ID:55878 浏览:
【原文】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③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④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⑤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⑧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过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
⑩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女,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人一天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
11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
【问题】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 )(2分)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着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3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分)
6.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参考答案】
1.(2分)喻指无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行为。(或: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实际意义。)
2.(3分)用第二人称(呼告)的手法,把IPad、手机作为对话的对象,以问句的形式,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合理地选择并利用科技工具,表达了强烈的焦虑心情。(手法1分、内容1分、情感1分)
3.C
4.(3分)不可删(1分)。从内容上说,本段主要写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读书的习惯(1分);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状(1分)。
可删(1分)。从本段内部结构看,共3句话,第一句提出观点,第二、第三句并未论证观点,思路跳跃(1分)。从段落之间关系看,删除后,并不影响第(7)段和第(9)段的衔接(1分)。
5.(4分)语言特色,洗练犀利、一气呵成(1分)。形式上,多用问句、排比,有声势(2分)。论证角度上,从反面着笔,论述若不养成阅读习惯的严重后果,增强了论辩力。(1分)。
6.(4分)本文先从“全民阅读”热提出“中华民族不是爱读书的民族”的观点(1分);然后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给予佐证(2分);最后从读书“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高度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1分)。
【解析】
1.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该句所在语段具体语境,答出其表达效果即可。“你们”“哪里去?”运用的是呼告的手法,从句式上看,也是反问句,形象的将作者对人们不读书只娱乐的忧虑心情表达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由第4段“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可知,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故选C。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结构思路的探究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删除第8段,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章第8段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删或不删除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第11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由“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可看出语言犀利的特点。由“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最……也……”句式可知,运用排比句,气势强烈。从论证角度来看,是反面论证,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