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
作者:未知 文章ID:56169 浏览:
【原文】
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①
②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③《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④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⑤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⑥《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⑦《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⑧《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⑨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②不畜牛羊,百乘之家③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注释】①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②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③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问题】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毋以【事】上( )
(2)仁者以财【发】身( )
16.为下列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
A.制伏
B.战胜
C.能够
D.严格限定
(2)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
A.查看
B.觉察
C.关注
D.仔细看
17.下列各项的文言句式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2分)
A.民之父母
B.克配上帝
C.不与同中国
D.灾害并至
18.翻译下列文中划线句: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6分)
19.《秦誓》中认为做国君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0.根据文意,探究“絜矩之道”的真正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5.(2分)(1)对待
(2)发达
16.(2分)(1)C
(2)C
17.(2分)A
18.(6分)答案示例: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所谓;判断句;老;恤;长;倍)(落实重点字,倒扣完为止)
19.(2分)答案示例: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否则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20.(4分)答案示例:絜矩之道包含了以身作则,推己度人,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身份高的人要有示范作用;不将自己的情绪强加在他人身上;君主要注重修养德行、注重仁德;国家要以仁义为利益。(观点+展开,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