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变通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2年1月3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余光中  文章ID:57151  浏览:

【原文】
    变通的艺术
    余光中
    1“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诗人吉卜林早就说过。但做翻译工作的人,不相信东方和西方不能在翻译里相遇。调侃翻译的妙语很多。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文字忠者不美,美者不忠。”
    2我则认为,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3翻译既然是移花接木的事情,翻译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难与作家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的。
    4因此,翻译界一直有一个久持不下的争端。一派译者认为译文应该像创作一样自然,另一派译者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应该像翻译。
    5第二派译者认为,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该有点外国风味,而且所谓翻译,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也应该保存原作的形式,何况在精练如诗的作品之中,思想根本不能遗形式而独立。如果要朱丽叶谈吐像林黛玉,何不干脆去读《红楼梦》?有人把弥尔顿的诗译成小调,也有人把萨克雷的小说译成京片子。这种译文读起来固然“流畅”,可是原味尽失,“雅”而不信,等于未译。
    6第一派译者则认为,“精确”固然是翻译的一大美德,但是竟要牺牲“通顺”去追求,代价就太大了。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7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
    8为了“精确”不惜牺牲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因为外文比中文“精确”。这种译者面对“优越”而“精确”的外文,诚惶诚恐,亦步亦趋,深恐译漏了一个冠词、代名词、复数、被动的语气,或是调换了名词和动词的位置。比起英文来,中文似乎不够“精确”,不是这里漏掉“一个”,便是那里漏掉“他的”。
    9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却有它自己的不幸。”恍惚一看,译文好像比统计报告还要“精确”,但我认为如果改译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则更好,【    】。
    10无条件的精确主义是可怕的。许多译者平时早就养成了英文至上的心理。一旦面对英文,立即就忘了中文。就用family member这个词做例子吧,时至今日,我敢说十个译者之中至少有七个会不假思索,译成“家庭的一员”或“家庭的一分子”,竟忘了“家人”本是现成的中文。许多准作家就从这样生硬的译文里,去亲炙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爱默生和王尔德。有这样的译文壮胆,许多准作家怎不油然而生“当如是也”之感?
    11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问题,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者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以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者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
    12翻译家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欧化者的毛病是:第一,见字而不见句;第二,以为英文的任何字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同义词;第三,以为把英文句子的每一部分都译过来后,就等于把那句子译过来了。
    13事实上,英文里有很多字都没有现成的中文可以对译,而一句英文在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删去徒乱文意的虚字冗词,填满文法或语气上的漏洞,甚至需要大动“手术”,调整文词的次序。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戒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
    14如果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有删改)

【问题】
    3.文中第3段的加点词语“移花接木”是否恰当?请说说理由。(3分)
    4.翻译是一种变通的艺术,对本文“变通之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根据翻译者自身的修养,自定翻译原则。
    B.根据原文逐字翻译精确,可以牺牲通畅。
    C.根据中文语言特点,追求文意上的精确。
    D.根据英文语言特点,避免无条件的精确。
    5.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翻译家处于作家的阴影之下,译文永远比不上原文。
    B.翻译者最重要的功底无非是对外国语言的深入把握。
    C.优秀的译文从不为英文在中文中寻找对应的同义词。
    D.优秀的译文培养未来作家的品位,影响他们的创作。
    6.在第9段后替作者补写一段话,阐释“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翻译得更好的理由。(3分)
    7.作者在文末对中国文坛提出预警,结合全文概括支撑这一预警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
    3.答案示例1:不恰当。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含贬义。翻译不是嫁接或拼接,从文中看也不含贬义。(3分)
    答案示例2:不恰当。移花接木是指将两段不相干的事物嫁接在一起,文中所提到的翻译应该是翻译家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非毫无关联,所以不恰当。
    答案示例3:恰当。移花接木的本义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在文中指翻译者并不是原创,而是将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从而致使翻译者的地位比不上原作者。
    答案示例4:恰当。移花接木将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比作花木的移植接种,生动形象第写出翻译的特点和难度,为后文进一步阐释翻译家地位低的原因张本。
    答案示例5:恰当。移花接木的本义就是将看似无关的东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便是指东方和西方这两种看似不能调和的东西在翻译时就是一种结合的过程,总结了1、2两段对翻译是“两相妥协”的艺术的论证,也引出了下文进一步的论证。
    答案示例6:恰当。移花接木在此趣指翻译家的工作是将中文与其他西文接壤,未用另一种方式翻译原文,用调侃的语气表现翻译家的地位难以与作家相提并论,毕竟只是移花接木的工作,也有此引出下文的两个争端,风趣幽默。
    评分标准:释意1分(如嫁接、移植);翻译的特点1分;二者的关联性1分。
    4.C(2分)
    5.D(3分)
    6.答案示例:第一种翻译虽然精确,但有逻辑错误,也有词语重复,如“每一个”和“它自己”。第二种翻译既避免了以上错误,格式上又对偶,有格言警句的意味,令人过目不忘。(3分)
    评分标准:例子1分,分析2分(差1好1)
    评分示例:
    如“一些”和“全都”冲突(1分)
    省去了每一个/他自己(1分)使文章更流畅/简洁(1分),原文拘泥于英语的表述方式(1分)或过于啰嗦/不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1分)。
    格言、对偶或更加朗朗上口(1分),更符合中国的文化语境或更易于中国人接受(1分)。
    7.答案示例:支撑理由:①现在翻译者在心理上过分崇拜英文,无法辨识英文的弱点;②现在翻译者在翻译功底上,中文程度有限;③现在翻译者追求假精确,不求文意已成通病。④翻译作品作为阅读物还会影响中国作家的未来创作,从而深远地影响整个文坛。⑤翻译者缺乏对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5分)
    评分标准:1、崇拜英文2、失去本国特色3、盲目追求精确4、影响阅读品位和创作5、缺乏对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晋文公问守原议
  • 下一篇:戏神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