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67996  浏览:

【原文】
    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急性传染病,以间歇性发高烧为主要病征,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疟疾感染者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肤灼热而干燥、心悸、口渴,痛苦难忍。高热后期,患者的颜面和手心开始出汗,并迅速遍及全身,大汗淋漓。约2-3个小时后,体温逐渐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又开始重复上述过程。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早在人类出现前,疟原虫就在非洲存在了。所以,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这种疾病困扰。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并不为过。在中国,“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释名》:“疟,酷虐也。”《说文解字》:“疟,热寒休作。”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还有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非洲、亚洲等地的部队发生疟疾大流行,尤其是在东非的英军,感染疟疾丧生者达10万以上,当时疟疾的控制足以左右殖民地战争的胜负。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新航路开辟后,疟疾很快随冒险家传入新大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疾病在美洲大陆却找到了它的克星。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便被发现了。19世纪末人们终于发现了疟疾致病的真正原因,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1961年-1973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越双方因疟疾减员严重,疟原虫对原有抗疟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新药的研究,最终也未能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在越共的请求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青蒿素在治疟方面的功效,从而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21期,有删改)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突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疾病,是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以患者出现间歇性寒热发作为主要病体特征。
    C.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常高达40℃甚至40℃以上。
    D.疟疾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会重新发作,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导致疟疾发病的疟原虫存在于出现人类之前,以致于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疟疾困扰。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
    B.疟疾本身会导致贫血的特点使得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的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
    C.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获得了成功。
    D.新航路开辟后,生长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的功效被发现了,疟疾终于找到了它的克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在过去的战争中它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可以左右许多战争的胜负,足见当时疟疾之危害。
    B.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法国军医拉佛朗发现疟原虫,在印度,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他们都为疟疾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C.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原有抗疟药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美越双方研究新药没有取得成功,因此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
    D.1969年1月开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他们通过努力,最终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

【参考答案】
    1、C    “疟疾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显的寒战”错,原文是“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
    2、B    “放血法成为了简单粗暴的治疗疟疾的方法”错,原文是“简单粗暴的放血”。
    3、C    是越共的请求使“中国开始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工作”。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大小眼高低肩的倔老头儿
  • 下一篇: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