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大小眼高低肩的倔老头儿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5日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67982  浏览:

【原文】
    大小眼高低肩的倔老头儿
    杜修贤在政坛新闻上“行走”了近20年,离开中南海多年后,他还是那样不善言谈甚至外貌有点威严冷峻,回避好奇者刨根问底的访谈,更不允许作家们对他的经历进行任意的
    加工与联想。
    我作为第一个采访杜老的作家,也是唯一一位长达20多年整理并解读他镜头内外故事的军旅作家,先后将他传奇的经历与鲜为人知的图片在我写作的《红墙里的瞬间》、《红镜头》、《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等书中加以展示。
    我正式开始采访杜老是1990年,那年杜老63岁。尽管这位老摄影家已不再有当年在中南海里奔走如飞的速度,抓拍动作也不及以前敏捷,但他会不服老地告诉你:我今年36岁!
    随着采访不断地进行,与他接触增多,便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和职业有关的特点。比如他长期用左眼对准取景框,右眼紧闭,久而久之,他古铜色的脸上出现了左眼大右眼小的“职业眼”。一旦举起相机,那只小的眼睛便会麻利地合上,从而保证左眼一目了然,取景迅速。
    除了眼睛有大小之别,肩头还有高低之分。这也是长期背负摄影器材留给他的终身纪念。早年从事拍摄,肩头除了要背几部照相机,还要挎一个沉重的闪光灯充电箱,他又喜欢独用左肩,所以造成了左肩低右肩高的塌肩模样。只要一穿休闲装,特别是夹克什么的,就会出现前襟不对称的“独特款式”。不过他会幽默地告诉你:搞文化的人都不修边幅!
    不过,杜老的大小不一的眼睛与高低不平的肩头,丝毫不影响他硬朗的气质与挺拔魁梧的身板。
    还有,杜老吸烟技巧也堪称一绝。谁见过吸完一支烟而不弹一次烟灰的人?杜老就有这个绝技,他的指间可以夹着弯曲而不散落的一寸多长烟灰,任意地动来动去。细一想,这种平衡功底也是和摄影有关——以前他可以用手端出四分之一慢速度。如果没有过硬的平衡功底,吸一支烟不落烟灰绝对是做不到的。曾经有一位采访他的摄影记者不服气,也点燃一支香烟,要和他一比高低,结果这位自认为有深厚平衡技巧的摄影记者,吸完一支烟,中途掉落了三次烟灰,其中一次掉落在自己的化纤衣服上,还给烧出一个小洞。而杜老烟蒂上的烟灰形成了一个弧形,坚持垂而不落,直到将香烟吸完,他才将一寸多长的烟灰弹进烟缸里。
    见过杜老的人大多评价他是条汉子,如果相处久了,汉子前就要再加一个“倔”字。杜老的性格非常倔强且耿直。他不会作假,不会说奉承话,更不会拍马屁,甚至连接电话都不会温情地问一声你好,而是粗声莽喉对着话筒——讲话!不了解他的人会被他这特殊的方式吓一跳。
    ——你是杜老吗?
    ——差不多。
    ——您老近来好吗?
    ——凑合。
    ——想请您吃饭。
    ——不必了,有事电话里说,这也是精神会餐……
    和他熟了,开始一点一点剥去酷似严厉的外表,窥探他善良温和的心灵。(节选自2014年6月17日《北京日报》,作者:顾保孜)
    相关链接:
    2014年6月11日中午,88岁的杜修贤老先生解脱了,在安贞医院卸下了插在身上的所有管子,从此没有了病痛,也没有了生命体征。他追随着他镜头中一个个先他离世的伟人身影,驾鹤西去。
    提起杜修贤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杜修贤从1960年负责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又在1970年同时担任毛泽东主席专职摄影,他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位摄影记者。从1960年起,《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照片下很多都署有杜修贤的名字。他在中南海拍摄长达16年,是拍摄领袖时间最长、拍摄照片最多的一位资深老记者。16年里,杜修贤用他手中照相机为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可以说,他的镜头伴随着毛泽东与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走进垂暮之年,也伴随着共和国沉重的脚步,度过了20世纪70年代最为难忘的风云变幻岁月。他不仅用镜头记录了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精彩一幕,也拍摄了中日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过程。与此同时,杜修贤的镜头见证了林彪等人在庐山的“精彩”表演;聚焦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不平之路;定格了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最后的瞬间;触及到江青一伙抢班夺权等一系列历史严峻关头……于是这位原本平凡的摄影记者有了别样传奇的经历,使得他拍摄的许多新闻图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本人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南海摄影家。

【问题】
    (1)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杜修贤的外表与他的心灵反差很大,传记在写作时如此处理是运用了欲扬先抑、寓褒于贬的方法。
    B.杜修贤非常敬业,成就卓著,但由于他担任专职摄影工作,结果他拍摄的许多新闻图片鲜为人知。
    C.杜修贤的“职业眼”和塌肩是他长期刻苦磨砺专职摄影技术的“纪念”,他对这样的改变不以为意。
    D.杜修贤的吸烟技巧高超奇绝,传记描写这样的细节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和耐读性。
    E.杜修贤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别样传奇的经历使他拍摄的许多新闻图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3)杜修贤的专职摄影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具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杜修贤是个“倔老头儿”,你认为他都“倔”在哪里?该怎样评价他的那些“倔”?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CE(A.“欲扬先抑”、“寓褒于贬”不对。B.“结果……鲜为人知”与事实不符。D.主要是为了写杜老的“过硬的平衡功底”。)(5分,选对1个2分,选对2个5分。)
    (2)①小中见大,具象深情。传记题材细小具体,但写出了一个有着别样传奇经历的家喻户晓的中南海摄影家的人物形象,表达出对杜修贤的深情赞美之情。②妙用反差,相反相成。传记写人物外貌不避“大小眼”、“高低肩”这样的“丑”,写人物个性选取“倔”这样的“严厉”而不温情,但正是这些反差很好地显示出杜老的职业特质和善良温和。③翔实数据,凝重意味。传记的开头和后面的“相关链接”列举了许多有关时间、年龄、历史事件、作品数量等数据,翔实,凝重,突出了传主的成就和价值。(6分,每点2分。)
    (3)①杜修贤从1960年负责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又在1970年同时担任毛泽东主席专职摄影,从1960年起,《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照片下很多都署有杜修贤的名字。(2分)②他在中南海拍摄长达16年,是拍摄领袖时间最长、拍摄照片最多的一位资深记者,他不仅用镜头记录了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精彩一幕,也拍摄了中日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过程,还见证了林彪等人在庐山的“精彩”表演,聚焦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不平之路,定格了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最后的瞬间,触及到江青一伙抢班夺权等一系列历史严峻关头等。(4分)
    (4)①杜修贤的“倔”表现于:“回避好奇者刨根问底的访谈,更不允许作家们对他的经历进行任意的加工与联想”;“不服老地告诉你:我今年36岁”;对“大小眼高低肩”不以为意,“会幽默地告诉你:搞文化的人都不修边幅”;“不会作假,不会说奉承话,更不会拍马屁,甚至连接电话都不会温情地问一声你好,而是粗声莽喉对着话筒——讲话”等。②沉静,淡泊;敬业,刻苦磨砺技术;硬朗,耿直;善良,温和。(8分,每点4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秋夜
  • 下一篇: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