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青云谱随想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9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余秋雨  文章ID:72292  浏览:

【原文】
    青云谱随想
    余秋雨
    南昌的郊外有个青云谱。青云谱原是个道院,主持者当然是个道士,但原先他却做过十多年和尚,做和尚之前是堂堂明朝王室的后裔。不管他的外在身分如何变化,历史留下了他最根本的身分:十七世纪晚期中国的杰出画家。
    他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雪个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在朱耷出生前二二三年,朱权被封于南昌,这便是青云谱出现在南昌郊外的远期原因。朱权也是一个全能的艺术家,而且也信奉道家,这都与二百多年后的朱耷构成了一种神奇的遥相呼应,但可怜的朱耷已面临着朱家王朝的最后覆没,只能或僧或道,躲在冷僻的地方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小天地了。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院落,能给中国艺术史提供那么多的触目的孤傲?我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青云谱,没想到青云谱竟相当热闹。当日道院如今成了一个旅游点,门庭若市,园圃葱翠,屋宇敞亮,与我们日常游玩的古典式园林没有什么两样。然而无可奈何的是,这个院落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的原始神韵完全失落了,朱耷的精神小天地已杳不可见。
    记得年前去四川青城山,以前熟记于心的“青城天下幽”的名言被一支摩肩接踵、喧哗连天的队伍赶得无影无踪。有关那座山的全部联想,有关道家大师们的种种行迹,有关画家张大千的缥缈遐思,也只能随之烟消云散。幸好有关青云谱的联想大多集中在朱耷一人身上,我还可以在人群中牢牢想着他,不至于像在青城山的山道上那样心情烦乱。
    对于中国绘画史,我特别看重晚明至清一段。朱耷就出现在我特别看重的那个阶段中。在此前漫长的绘画发展历史上,当然也是大匠如林、佳作叠出,但是,要说到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强悍呈现,笔墨丹青对人格内核的直捷外化,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晚明至清一段了。
    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这种意境中大多溶解着一种隐逸观念,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就泛化为一种定势,一般画家们更多的是在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了。在中国古代,凡是像样的画家都会有笔墨趣味的,即使到了现代,国画家中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低或高的笔墨趣味间邀游。这些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例如像文学中的《离骚》。
    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的全心全意,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逦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在这里,【仅说笔墨趣味就很不够了,仅说气韵生动也太矜持了。】
    徐渭实在是一个才华横溢、具有充分的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他遭遇的人间苦难也真不少,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参加过抗倭斗争,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曾自撰墓志铭,九次自杀而未死。他还误杀过妻子,坐过六年多监狱。浙江的老百姓主要截取了他倦狂的一面,把他作为几百年的谈资,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使有,也没有能力像他那样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更深。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了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些物像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也许朱耷的鸟并不具体影射和对应着什么人,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面对朱耷的画,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阵寒噤。
    我在青云谱的庭院里就这样走走想想,面对着各色不太懂画、也不太懂朱耷的游人,我想,什么时候我们身边能再出几个像徐渭这样的画家,用全心全意或悲或喜的生命信号照亮广阔的天域,或者像朱耷这样,只冷冷地躲在一边画着,而让几百年后的大师们却想赶过来做他的仆人?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澈的生命。】
    (有删改)

【问题】
    16.作者参观青云谱,为什么要插入去四川青城山的回忆?(5分)
    17.联系文章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并说说第二句话表情达意的作用。(6分)
    (1)仅说笔墨趣味就很不够了,仅说气韵生动也太矜持了(2分)。
    (2)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澈的生命。(4分)
    18.文中说“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你同意“悲剧意识”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原文简述理由。(6分)
    1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全文以参观青云谱的随想为线索,从朱耷的身世,到游青城山所感,从画家的笔墨趣味,到徐渭的艺术人生,作者由此分析朱耷作品的“悲剧意识",希望当代画家“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
    B.作者在描写朱耷时,是分为其作品不为当世理解的遗憾和对其作品的深刻剖析与高度评价两部分来写的,最后呼吁现代画家应像徐渭和朱耷等人一样用坦诚和生命来震撼读者。
    C.为了表达对朱耷作品的高度赞美,作者先用了大量笔墨来赞美徐渭的作品,以衬托朱耷作品的高超水平。
    D.“笔墨趣味”指画作精致入微。作者认为凡是像样的画家都会有笔墨趣味的,即使到了现代,国画家中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低或高的笔墨趣味间遨游。
    E.阅读完整篇文章,可以认为,现代艺术家要达到以笔墨做媒介的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强力碰撞,必须艺术道德加上全心全意的强烈的精神能量。

【参考答案】
    16.作者在青城山被一支摩肩接踵、喧哗连天的队伍扰乱了思绪,就像其他参观者大多并未读懂朱耷的真实内涵、与他有着隔膜感一样。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衬托青云谱承载朱耷的原始神韵的精神小天地已杳不可见的描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不被保护表达深深的感叹和遗憾。(意思对即可。一个句号处2分,“衬托”1分。)
    17.(1)徐渭的作品有生命的躁动、情感的奔泻等震撼读者的更深刻的感情,又是整体性的境界、感觉、悟性等高雅精美的笔墨。(2分)
    (2)艺术作品不仅要精美,要有境界、感觉和悟性,还要再现艺术家更强烈、更坦诚的感情,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产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才能长久流传,生命永存。
    这句话不仅是对朱耷作品的赞美,更是深化主题,上升到所有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向。(解释2分,作用2分。)
    18.同意。(1)朱耷是没落皇族的子孙,面对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他满怀绝望、内心凄楚,(2)表现在他的作品里就是夸张地袒露其丑,在纸幅上的各种怪异形象都有一副白眼,(3)的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具有悲剧性的特征。(身世2分,作品内容2分,作品评价2分。)
    19.C、D(C.没有先写徐渭;D.“笔墨趣味”指融入了作者感情的一种意境。)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桐庐江忆广陵旧游
  • 下一篇:洁净核能源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