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作者:未知  文章ID:76352  浏览:

【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②姮娥,即嫦娥。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环保作文参考素材
  • 下一篇:司马光《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赏析
  • 【推荐文章】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原文】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

  •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原文】 山亭柳 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

  • 站成一棵树

    父亲是在李阳出事的第二天赶回村庄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阳打了同学。李阳以前也打同...

  • 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

    朋友去远方做事,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给我留守。那是一座幽静而美丽的院落,在一片苍...

  • 《庭中有奇树》赏析

    【原文】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

  •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

  • 【最新文章】

  • 司马光《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 所谓“旷达”
  • 镜子
  • 读书人是幸福人
  • 姜夔《凄凉犯》赏析
  • 拒绝“伪娘”的可用素材
  •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 我们对才艺的崇拜,已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命运之上(节选)
  • 站成一棵树
  • 下雨天,真好
  • 总有一朵花正在为你开放
  •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 吉祥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