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醒者张目人间,
作者:未知 文章ID:76686 浏览:
【原文】
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
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拿极客观的胸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赋家之心,包括宇宙”。然而他们究竟是大诗人,诗人尤贵具有别眼。诗人艺术家呈现的这个世界尽管十分真实,十分清醒,终究蒙上了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使我们读者走进一个较现实更清朗更生动更深厚的富于启发性的世界。所以诗人善醒,他能透澈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
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碎诗人方能暂脱世俗,深深地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奧妙惝恍的境地。《古诗十九首》凿空乱道,归趣难穷,读之者回顾踌躇,百端交集,茫茫宇宙,渺渺人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沉思,无可解答的疑问,令人愈体愈深,文艺的境界邻近到宗教境界(欲解脱而不得解脱,情深思苦的境界)。
这样一个因体会之深而难以言传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逻辑文体所能宽全表达。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诗人艺术家往往用象征的(比兴的)手法才能传神写照。诗人于此凭虛构象,象乃生生不穷;声调,色采,景物,奔走笔端,推陈出新,迥异常境。戴叔伦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
所以最高的文艺表現,宁空毋实,宁醉毋酲。西洋最清醒的古典意境,希腊雕刻,也要在圆浑的肉体上留有清癯而不十分充满的境地,让人们心中手中波动一痕相思和期待。阿波罗神像在他极端清朗秀美的面庞上,仍流动着沉沉的梦意在额眉眼角之间。
(宗白华《略论文艺与象征》,有删改)
【问题】
26.概括文中诗人艺术家“醒”的态度的内涵。(4分)
答:
27.文中引戴叔伦之言有何作用?(5分)
答:
28.作者为什么说“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6分)
答:
【参考答案】
26.①张目人间(答牢笼百态、包括宇宙、呈现外在与内在的世界都可);②寄情世外(答蕴含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也可)(每点2分)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内涵,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圈出相关的内容,然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如第二段“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拿极客观的胸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诗人艺术家呈现的这个世界尽管十分真实,十分清醒,终究蒙上了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由此可以概括出“张目人间”和“寄情世外”这两点。
27.举例引用(1分),论证前文诗人需要借助象征或比兴的手法(2分),才能传达出醒时道不出(或难以言传)的人生感受的观点(2分)。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观点,以论点为统帅,为论点服务,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从文中来看,在倒数第二段引用戴叔伦的话,这一段是说“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诗人艺术家往往用象征的(比兴的)手法才能传神写照”,戴叔伦的话是说诗家之境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即难以言传,这就论证了前面所说的诗人需要借助象征或比兴的手法才能传达出醒时道不出(或难以言传)的人生感受的观点。
28.(1)让人暂时脱离世俗,进入更深更高的宗教境界。(2)能传达出醒时道不出的(即难以言传的)人生感慨。(每点3分)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这句话在文章最后一段,文中的表述是“所以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这是对上文的小结,这句话是对最高文艺表现的概括,肯定了“醉”“空”的状态,分析上文可以发现,第一段提出“醒和醉”这两个概念,第二段对“醒”进行阐述,三、四段对“醉”进行阐述,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应在第三、四段,如第三段“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深深地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如第四段“这样一个因体会之深而难以言传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逻辑文体所能完全表达。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根据这两段内容进行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