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史前中国从距今一万多年开始出现农业的苗头,中国的华北、长江中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7日  更新时间:2023年10月17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79274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史前中国从距今一万多年开始出现农业的苗头,中国的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率先出现了谷物农业,形成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华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与新的资源机遇,走向了一种依赖根茎种植、水生资源利用与狩猎采集结合的低水平食物生产。与之类似,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业条件不佳,而全新世气候变暖变湿带来利用水生资源的机会,这里发展出一种依赖渔猎的复杂的文化适应。最适合狩猎采集的是西南地区,这里地形变化大,资源多样,狩猎采集持续的时间最长。北方草原地带发展出来一种新的农业形式——游牧经济,解决了如何有效利用草原地带的问题。中国的西北半壁采用的基本都是游牧经济方式,在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辅之以谷物农业生产。
    考古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国不同文化生态区域的选择并不相同。这其中北方粟黍农业、南方的稻作农业,影响最大,周边地区逐渐接受农业,或与之形成稳定的交换关系。中国是农业时代的幸运儿,史前时代温带区域,具有农业起源条件的地方并不多,旧大陆以西亚和中国为代表。中国同时拥有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历史上面对游牧民族冲击时,南方可以作为缓冲,这也是中国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所在的这片土地,雨热同季,尤其是稻作的产量比较高,能够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当然,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也非常惊人,挖掘沟渠、平整土地、翻耕移栽……习惯上说,农业是靠天吃饭,而在农民的心中,最重要的是勤快,唯有勤快,才可能有好的收成。唯有勤俭,才能发家。勤劳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第一美德。应该说,生活于当代的所有人类群体都是吃苦耐劳者的后裔,否则他们是不易度过历史上一次次的生存挑战的,中国文明因为经过漫长的农业文化熏陶,稍稍显得突出一点。
    中国文明还有一个文化基因比吃苦耐劳更突出、更稀有,那就是包容。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不同文化、不同族群融合的历史,非常幸运的是,中国完成了这一过程。历史上的中国统一局面远多于分裂,这其中文化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无疑有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冲突,最终都为文化包容所化解。两千多年前中国开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宗教信仰、阶级出身、血缘世系、地域乡土,还有族群认同上的限制,把差异巨大的社会统合起来。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斯·韦伯、弗朗西斯·福山都把中国视为最早的现代国家。
    漫长的农业生活还塑造了中国人偏好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即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赋予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有较好的宏观把握能力,而在微观、中观上较为忽视。这一思维的根源就是中国漫长的农业生活史,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化生态系统,它的实质并不是人类在生产,而是人类让动植物生产,农业的成功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生产与自然节律一致,与动植物的习性一致,与人本身的需求一致,整体性是生存的保证。相比而言,西方所继承的希腊,其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谷物农业与畜牧经济存在固有的矛盾,还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由此更偏向对抗与外求。
    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是合群,换个说法,就是喜欢扎堆。在国内时,这一特点很少有人会注意,但是一到国外,就会特别引人注目。上万年的农业生活,强烈的家乡、宗族观念形成一个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不合群的人是难以把基因传递下去的。也正因为合群,中国人也就成了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族群之一。文化是社会性的存在,因为有社群存在,所以文化不容易丧失。合群影响到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那就是集体本位(与整体性思维一致),与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形成特别鲜明的对比。家庭是最小的集体,单位是基本的集体,集体是个体行动的目的,大的可以为国家、为民族,小的可以为家庭、为单位。不过,这一点目前变化比较大,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个人经济能力与地位的提高,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合群性弱了许多。
    作为融于个人生活和思想最基层的信息单元,文化基因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你不喜欢“基因”这个词,也可以称之为传统、习惯或偏好,这和生物基因完全不同。文化不仅仅是人适应的产物,还是人自身选择的结果。中国古人很早就走上了农业的道路,很早就过着人口稠密的生活,很早就生活在不同文化相互交织的生活环境中,部分原因可能是不得不,部分原因是主动的选择甚至是追求。中国文化的至高梦想就是“天人合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后面的许多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了。追求人与物的和谐,自然也追求人与人和谐,包括一个人内心的圆满与平衡,也包括与不同群体或文化交往时的包容与和平。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源在此,向史前时代的追溯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摘自《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读书》2020年7期),有删改
    材料二: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数千年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交流融合中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培育着共同的精神,并通过交融、聚合、凝练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生产生活方式相互融通,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等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文化类型。同时,由于各民族人口迁徙并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通婚、联姻和血脉交融又使各民族情感上相互亲近,促使民族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认同意识不断加深,历史上的胡服骑射、茶马互市、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就是生动的写照。近代以后,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同仇敌忾,为争取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在百年抗争中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中华民族在此过程中自觉凝聚成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概言之,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基本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内容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中华文化基因的特点探析》(《文化软实力》2017年04期)

【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和生活在当代的其他所有人类群体一样,因为经过了漫长的农业文化熏
    陶,所以在文化基因中凸显出了吃苦耐劳的特点。
    B.马克斯·韦伯、弗朗西斯·福山等把中国视为最早的现代国家,是由于两千多年来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备而严谨。
    C.西方早期时代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并且与畜牧经济之间存在着固有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只能依靠战争加以解决。
    D.茶马互市、唐蕃古道、昭君出塞等史实,真切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各民族因迁徙和通婚等而经济联系密切、文化认同意识加深的情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形式,进而决定着那里文明的文化基因。
    B.中华文明中包容这一文化基因对于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国家统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C.想要纵向了解我国的文化,切实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D.随着时代的演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其内涵在不断丰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项是(3分)
    A.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给“文化基因”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参考答案】
    1.D(A.原文是“生活于当代的所有人类群体都是吃苦耐劳者的后裔……稍稍显得突出一点”;B.马克斯·韦伯等把中国视为最早的现代国家不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完备而严谨;C.“只能依靠战争加以解决”错,原文是“相比而言,西方所继承的希腊,更偏向对抗与外求”。)
    2.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基因”错)
    3.C(A.对应“勤劳”;B.对应“包容”;D.对应“合群”)
    4.文化基因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生产活动、文化认同等原因而形成的、融于个人生活和思想的、区别于生物基因的信息单元。
    评分细则:文化基因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1分);因为生产活动、文化认同等原因(1分);区别于生物基因的信息单元(1分);符合下定义的形式1分,总共4分。
    5.①首先点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和价值;②其次,具体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过程;③最后总结,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点出其重大意义。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缺少“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酌情扣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讽喻是这样一种
  • 下一篇:一堆苹果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