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江南
作者:未知 文章ID:80415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新冠肺炎疫情于2019年12月萌芽,2020年1月起受到广泛关注。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性强,影响面广,公众在疫情中急需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公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了同时间段内其他信息,甚至也包括与其他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信息。
调研数据显示,47%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关注疫情信息,43%的被调查者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关注疫情信息,其余1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周至少也有2-3天在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和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生活。相关调查显示,10%的被调查者感觉很焦虑,另外25%感觉比较紧张,51%的被调查者觉得稍有紧张感,只有14%的被调查者感觉没什么影响。
了解疫情的各种动态,成为特殊时期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不同载体关注着不同渠道发布的疫情变化情况,以及和抗疫防疫相关的各种话题。(见下图)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新冠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
材料二:
身处疫情中的公众,最容易出现焦虑与恐慌,而这恰恰为谣言的传播准备了丰厚的土壤。在此次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假新闻大规模出现,其客观条件是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化传播,主观条件则是焦虑、恐慌心理下的“负面推定”与“可能真实”。谣言的核心特征是不实之言。谣言的传播力与谣言内容的模糊度、反常度成正相关,越是不清晰、不正常的信息,越可能在公众媒介理性下降的疫
情期间广为流传。
谣言对于疫情治理具有极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处理起来难度也不小,在现实中,即便谣言可以删除,但是观点与情绪却已然形成。换言之,可以将谣言轻易删除,谣言带来的影响却较难删除。如何处理谣言,成为疫情治理体系中的焦点与难点。
从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看,根据造谣者动机,可以把谣言大致分为三类:误解性谣言、牢骚性谣言和攻击性谣言。误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牢骚性谣言常常是针对政策、团体、环境等的,当公众的某些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埋怨就会产生,或借题发挥,或“合理想象”,引发共鸣,传播开来成为谣言。攻击性谣言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对象性,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就研究了攻击对象情况及其薄弱点,然后有一定逻辑性、针对性地发布信息,令其传播开来成为谣言,以此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
(摘编自媒体清华《谣言治理:给舆论场“消毒”但不宜过度》,有删改)
材料三:
此次疫情发展与应对完全处在社交媒体高饱和度传播的环境中,信息充分带来了治理的高效,信息过载也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影响,焦虑、恐慌、对抗、戏谑等社会情绪皆有出现、蔓延。在社交媒体时代,疫情带来的舆情引发公众心情的变化,既要治疫病也要治“心病”,成为当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治理特别是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的重大难题。调节社会情绪,防止普遍性的“心病”,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普及知识,而且要传播真诚的态度。
在疫情治理中,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在防范疫情的科学传播、健康传播、危机传播中,科技界、学术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面对各种风险性,要保持对知识的尊重,科学防疫才能理性防疫。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科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士多发声,形成对舆论场的知识型引领。在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中,需要的是数据支撑、病例支撑、科学支撑。
在疫情的爆发期,整个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尽管确诊人数相比全国人口是比例很小,但全体国民无疑都受到巨大影响。不仅是停产、停学等行为约束,更有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等情绪的积累。要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口号与浮躁无用,唯有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医治每一个病例,设计每一项举措,开展每一次沟通,为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日积月累,方可积累社会信心。
(摘编自媒体清华《理性涵养:传播知识与真诚》,有删改)
【问题】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疫情中,出于获取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的目的,绝大多数民众对疫情相关信息都保持着高度关注的状态。
B.疫情发生期间,公众出现“心病”,滋生林林总总的不良社会情绪,根源在于疫情对公众生活的不利影响以及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
C.图一显示,95%的公众会至少利用一种网络媒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而手机则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最主要载体。
D.图二显示,公众对官方权威发布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包括度情发展实时情况,以及各级政府抗疫防疫决策部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疫情防护科普”保持着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针对疫情的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得到受众欢迎,公众转发此类信息,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科学防疫的认知水平和效果。
B.“抗疫感人事迹”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了来自抗疫一线的暖人信息易于激发公众的共情能力,民众自主、自发地进行二次传播,强化了相关信息的正向传播力。
C.“疫情带来的影响”的关注度和转发率较高,既说明社会公众对疫情的广泛影响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也体现出网络信息时代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
D.疫情中的谣言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图,有意误导公众认知,任其传播将导致不良社会情绪出现乃至蔓延,绐疫情治理和信息传播体系建设带来极大挑战。
6.面对疫情中谣言传播的社会问题,应如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体系建设?请依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6分)
【参考答案】
4.(3分)B(“根源在于……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错,“公众出现‘心病',滋生林林总总的不良社会情绪”,根源在于疫情本身;“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是“流”而不是“根源”。)
5.(3分)D(“疫情中的谣言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图,有意误导公众认知”错误,材料三说“误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
6.(6分)(1)要充分发挥官方权威平台的引领作用;(2)必须加强对个人信息传播的必要监管;(3)要通过信息传播载体,提供事实,普及知识,传播真诚的态度。(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