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6日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6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6764  浏览:

【原文】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岱年回忆起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晚年,朋友们认为“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B.青年时代的张岱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始终没有脱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初衷。
    C.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不到伪北大上课,毫不颓唐丧气,反而更加勤奋攻读,专心撰述,因为他相信中国一定会取得抗战的胜利。
    D.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危机感极深,他坚信只要能够创造一种新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E.虽然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未让张岱年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但他开始撰写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社会新风气。
    (2)张岱年一生爱国,抗战时期他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材料加以概括分析。(6分)
    (3)文末引用了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的一首新诗,诗中展示了诗人哪些思想?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6分)
    (4)张岱年回忆1937年北平沦陷时说“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你对张岱年观点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8分)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屡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蚀,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国政府充分利用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历史契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废除了各国根据对华不平等条约而获得的种种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直接参与了《联合国宪章》的制定,为建立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作出巨大贡献,理所当然的成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参考答案】
    (1)选B项3分;选C项2分;A项1分,是张岱年自己认为而非朋友认为;选D、E不给分。
    (2)张岱年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在:
    ①学术救国。张岱年深知救国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情,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不断著书立说,在学术道路上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连在一起。
    ②抱定必胜信念。写新诗以明志,坚信“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张岱年欢欣鼓舞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并把这一天当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次”。
    ③不与敌伪合作。北京沦陷期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他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伪师大教书。
    (3)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的新诗展示了诗人思想:表达张岱年的民族自豪感;抗战到底的精神意志;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3分)
    作用:直接引用张岱年的诗歌能够真实而具体的展开他的的爱国情怀,便于读者更好的了解他学术救国的思想出发点。(2分)照应文章开头,点明张岱年把“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人投降的消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次的内在原因,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1分)
    (4)1937年,北平沦陷,日本侵占大片国土,中华民族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民族灾难,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无疑是我们国家最为艰难时候。(2分)但是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中“自强不息”“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历史责任和使命感”“知耻而后勇”等等优秀文化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民族每个成员的灵魂之中,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一定以民族大义为重,艰苦做绝,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与勇气,团结一致,救亡图存,我们民族最终会战胜侵略者。(2分)深受奴役、侵略、灾难的民族,必定会倍加珍惜通过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得来的和平与胜利,深知只有强大的民族,兴旺发达的民族才能屹立世界,战后的中华民族会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团结精神、智慧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祖国,中华民族也必定会因此走向新的中兴之路。(2分)北平师生的爱国精神、中国军民的抗战行为、张岱年的抗战认识就已经显示出了民族中兴的端倪。战后至今天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生动的证明了“民族危亡之时也是民族中兴之机的道理。”(2分)(共8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忠实的费奇小姐
  • 下一篇:“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
  • 【推荐文章】

  • 桂源铺

    【原文】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

  • 一碗米粉

    【原文】 一碗米粉 徐全庆 ①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

  • 梦寻梅

    【原文】 梦寻梅 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

  • 三五七言

    【原文】 三五七言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 小池

    【原文】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 社日①

    【原文】 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②。 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

  • 【最新文章】

  • “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
  •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 忠实的费奇小姐
  • 桂源铺
  • 唐昭宗出幸华州。方强藩悍镇,远近为梗,思得
  • 旧时中国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
  • 张京华:学者决战于千年之后
  •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官方指定的5家网站
  •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
  • “我觉得有个什么活的东西在我的左脚上蠕动,
  • 飓风
  • 我为父亲开车门
  • [甲]湖心亭看雪 [乙]龙山雪
  • 八百里皖江,哺育了善于创新的人文传统,孕育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