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当得馆阁校理
作者:未知 文章ID:87289 浏览:
【原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当得馆阁校理,主司妄以为失韵,补校勘。人为忿郁,而镇处之晏如。经四年,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契丹使至,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灵夏莫若宽秦民,备西南莫若宽越、蜀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陈执中为相,镇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镇言:“令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咎。御史舍大责细,暴扬燕私,若用此为进退,是因一婢逐宰相,非所以明等级,辩堂陛。”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王安石改常平为青苗,镇言:“常平之法,起于汉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世,不足法。”诏五下,镇执如初。其后指安石用喜怒为赏罚,疏入,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颤,自草制极诋之。以户部侍郎致仕,凡所得恩典,悉不与。既退,日与宾客赋诗饮酒,或劝使称疾杜门,镇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遇人必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奏补先族人而后子孙,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其学本《六经》,口不道佛、老、申、韩之说。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六》)
【问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绒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B.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C.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D、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院为宋代所设的舆沦机关,权限很大,对各种政事及朝廷百官的任用皆可议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
B.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官位最高、地位最尊、权势最大的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相”,本为相礼之人。
C.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后世以“万乘”来指代帝王。
D.六经,相传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镇才华出众,处事淡然。他考中进士,被礼部列为第一名;本应得到馆阁校理一职,却补位校勘,别人为之不平,而范镇安然自若。
B.范镇直言不讳,深切时弊。面临契丹,范镇认为养民才能有效增强国力,抵御外侮;御史借嬖妾之事弹劾宰相,范镇批评宰相舍大责细,无治国之术。
C.范镇坚持已议,反对变法。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范镇认为青苗行于唐朝衰微,不足效法;诏书五下,范镇持论如初。
D.范镇临节不屈,笃于行义。遇到大节大义的事,即使在皇帝面前他也毫不屈服;上奏荫补官员时,范镇先推荐族人然后才是自己的子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
(2)镇清白坦夷,遇人必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
【参考答案】
10.【答案】B
【解析】按“一事一断”原则,“饥”和“视事”应断开,这个设题点也牵涉到对“三日”的理解。故AC错。“急”有急迫急切意,应是“绳”的补语;“即”为立即马上意,前加“急”则谓意重复。故AD错。答案为B。“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11.【答案】B
【解析】错误项为B,宰相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其地位和权势有所不同,并不总是地位最尊、权势最大。如汉武帝时,宰相地位虽尊,但权势却逐渐缩小;唐高宗、武则天和玄宗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12.【答案】B
【解析】B项的概括分析是范镇敢于直言不讳,而又深切当时现实。具体说到弹劾宰相陈执中这件事时,原文是范镇认为陈执中没有治国之术,不是宰相之才,以致现在国家财力匮乏,百姓困顿,盗贼滋生猖狂,监狱囚犯盈满,可是御史却舍大责细,拿陈执中爱妾鞭笞奴婢至死来劾奏。B项“范镇批评宰相舍大责细,无治国之术”这样的表述将范镇批评御史的话放在陈执中身上,表述有误。故答案为B。
13.【答案】
(1)军队,是用来保护百姓的,现在反而来残害百姓,臣恐怕来日的忧患不在四夷(的战乱)上,而在冗余的军队和穷困的百姓身上。
(2)范镇清白坦荡,一定以诚待人,谦恭俭朴,谨慎少言,从不说他人的过失。
【解析】(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所以”“残”“异日”三个。“所以”在这里是“用来”的意思,这是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也是对句式的考查。“残”是考查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意;“异日”是双音节词的理解。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坦夷”“遇人必以诚”两处。“坦夷”是对人的评价,故翻译为“坦荡”;“遇人必以诚”涉及“遇”的理解和“以诚”介词结构。
附:【参考译文】
范镇,字景仁,是成都华阳人。考中进士,礼部上奏名列第一,应该得到馆阁校理一职,主管错误地认为他的诗文没有韵律,补位校勘。人人都为他感到愤愤不平,然而范镇安然自若。四年后,被提拔为起居舍人,知谏院。契丹使者到,虚张声势显示国家的强大,大臣们于是增加募兵来敷衍塞责,一年消耗百余万费用。范镇说:“防备契丹不如宽待三晋百娃,防备灵夏不如宽待秦地百娃,防备西南蛮夷不如宽待越、蜀的百姓,防备天下不如宽待天下的百姓。军队,是用来保护百姓的,现在反而来残害百姓,臣恐怕来日的忧患不在四夷(的战乱)上,而在冗兵和穷困的百姓身上。”陈执中做宰相,范镇议论他没有治国之术,不是宰相之才。等到陈执中的爱妻鞭笞奴埤至死,御史上奏弹劾,想要放逐罢免陈执中。范镇说:“现在财力匮乏,百姓困顿,盗贼滋生猖狂,监狱囚犯盈满,陈执中应该承担罪责。而御史舍弃大局追究细节,揭露私情,如果以此作为进退官员之标准,这是因一奴婢来放逐宰相,不是用来显明朝廷官员等级的方法。”出任陈州知州。陈州正值饥荒,范镇治理政事三天,擅自发放钱粮借贷给百姓。监司追究的很急,范镇立即自我弹劾,皇帝下召赦免他。这一年粮食丰收。百姓把所借贷的粮食都还了回来。宋神宗即位,王安石改常平法为青苗法,范镇说:“常平法,在汉朝兴盛的时候开始施行,按照谷物的贵贱进行粜出和籴入,以便于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最为接近古代制度,不可更改!而青苗法在唐朝衰微之时施行,不足以效法!”(皇帝)连下五次诏书,范镇持论如初。这以后,又指责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标准,奏疏入内,王安石大怒,拿着他的奏疏气得手发抖,亲自起草奏疏极力诋毁范镇。于是范镇以户部侍郎的职位退休,凡是他所得的恩典,全都没有给他。退休之后,每天与宾客饮酒作诗,有的人劝他称病闭门谢客,范镇说:“生死祸福,是上天的安排,我能拿天怎么办呢?”范镇过世时八十一岁,谥号是“忠文”。范镇清白坦荡,以诚待人,谦恭俭朴,谨慎少言,从不说他人的过失。每次碰到关系大节大义的事,面色平和而言语雄壮,常常想要跟随而死,即使在万乘之尊的面前也毫不屈服。笃行大义,奏荫(宋代高、中级官员遇朝廷举行大礼及其他庆典,奏荫弟侄、子孙或门客,称“奏补”)时先族人然后才到自己的子孙。同乡里有不能够结婚下葬的人,范镇就为他做主。他的学识本于《六经》,口里不说佛家、老子、申不害、韩非子的学说,契丹,高丽都传颂他的文章。年少时作《长啸》一文,退却胡骑,晚年出使辽国,人们互相看着说:“这是长啸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