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
作者:未知 文章ID:88199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①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标志,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力产业、通信产业、汽车产业、石油产业等开始迅速发展,取代纺织、钢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催生了计算机、半导体等支柱产业。
②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否掌握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成败。
③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科技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否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发生质的变化。
(摘编自陈斌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材料二
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我国政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很多企业锐意创新,提档升级,用上新技术,持续推动产业焕新跃升,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
②在济南市起步区内,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以技术创造为驱动力,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明亮的工厂里,一条条明黄色的机械手臂上下左右飞舞,焊接、组装、切割;昏暗的矿井中,一座“岛屿”一样的地面控制中心,对井下生产全方位实时监测;自动化操控室里,工人们隔着屏幕在远程炼钢。
(摘编自《山东: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发力“新”浪潮》)
材料三
①据相关统计,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我国外贸“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29.9%,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我国每出口三辆汽车,就有一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长67.1%,光伏组件产品已连续16年全球第一,申请的动力电池专利占据了全球的74%,我国已成为驱动电机最大的生产国。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六席。
②新技术,新业态既推动着产业发展,又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养老等各个领域,科技创新正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要出门可以提前预约无人驾驶的网约车。车辆到达后,刷脸,认证成功,行程随即开始。行程中,车辆通过雷达感知车距,摄像头辨识信号灯,转向、等候、加速等一系列自动操作轻松完成。不仅如此,还有智能家居控制、智慧便民生活圈、“5G+智慧旅游”……美好生活的新体验正在一一打开。
(摘编自央广网)
【问题】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产业革命的历史论述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B.从技术和产业两个层面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济南市起步区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全部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
D.我国已是驱动电机最大的生产国,申请的动力电池专利领先于其他国家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B.材料二列举事例,具体阐释新技术催生出一批钢铁,石油等主导产业。
C.科技创新加持下的新技术、新业态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大于对产业的影响。
D.外贸“新三样”的发展真实反映出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18.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部分企业有顾虑,“不敢改”“不会改”。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以上材料可以引发你的哪些思考?(答出三条即可)
【参考答案】
16.C
17.D
18.思考一: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思考二:政府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
思考三:创新成果带来的巨大效益。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社会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展开,使用历史实例阐明科技创新对产业革命的驱动作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发展的策略和成效。材料一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材料二具体呈现了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升级的实践,材料三通过数据展示我国在新兴产业中的全球地位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综合而言,该文强调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倡导传统产业积极拥抱技术变革。
【解析】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在济南市起步区内,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以技术创造为驱动力,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可知,材料二提到济南市起步区内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以技术创造为驱动力进行智能化改造,但只是列举了部分企业的改造情况,如工厂里机械手臂工作、矿井的地面控制中心监测、自动化操控室远程炼钢等情况。文中并没有提及这些企业“全部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一批”表示部分,不能等同于全部;
故选C。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材料一指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但“只要……就……”这种表述过于绝对;
B.材料二列举济南市起步区内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事例,是说明传统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进行转型升级,而不是阐释新技术催生出钢铁、石油等主导产业;
C.材料并未对新技术、新业态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对产业的影响进行大小比较;
故选D。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材料一第①段提到“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比如三次产业革命都是由新技术推动的,从蒸汽机到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再到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每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的飞跃。这表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据此可思考: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第①段指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我国政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意味着企业在创新升级过程中有政府作为后盾,可以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降低创新风险,增强“敢改”“会改”的信心。据此可思考:政府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
材料三第①段提到“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我国外贸‘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29.9%,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能够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一直“不敢改”“不会改”,就无法享受到创新带来的巨大效益,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应该看到创新成果的积极影响,勇敢地迈出创新的步伐。据此可思考:创新成果带来的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