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记
作者:徐海蛟 文章ID:88200 浏览:
【原文】
还乡记
徐海蛟
①“再也不能在这儿待下去了。”二十六岁生日那天,杨敬业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明天,一定要离开这地方。”
②这是杨敬业生活了二十六年的村庄。他喜欢那些曲折的巷子,喜欢黄昏的田埂,喜欢四季葱茏的青山,喜欢清澈甘洌的溪水,喜欢村南那棵巨大的银杏……可这一切,并不能留住杨敬业。
③三年前,一趟上海的远行,让他突然意识到世界的辽阔。城市里有那样多的路,通往那样多的地方:而在城杨,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东面去的小机耕路,另一条是向西蜿蜒伸展的古道。生活在这里,除了望不到头的山,除了一亩三分地,还能看到什么?
④杨敬业十八岁,开始学木工手艺。在他眼里、手中。木工不单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活。即使做个简单的衣柜,他也要在柜门拉手上做出芙蓉花造型,就连改造濒临坍塌的牛棚。他也要顺带在木柱上雕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他的手艺多半用不着,他的审美意趣也不被理解。于是杨敬业落了个“花活木工”的绰号,就是说他干活花哨。杨敬业想不明白,他就是想让村民感受到美,怎么就成了一个笑话。他本就不喜欢村里人疲沓将就的样子。从这个外号开始,他讨厌起城杨来了,下定决心将来要离开。
⑤离开时正值秋天,路旁小雏菊开了,田野里晚稻熟了,杨敬业心里生出了丝丝离愁,但他没有回头。
⑥到了上海,他在一家装修公司里做木工,因为手艺精细,常得到雇主好评,过了几年他自己开了家装修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自此打开了局面。这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小木工用十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为装修公司老板。
⑦有一天,杨敬业接到妹妹打来电话,说老父亲的手骨折了——邻居养了一群鸭冲进父亲的菜地,将一畦刚冒出土的鸡毛菜扫荡一空,父亲去理论,双方起了争执,邻居一操,父亲倒在地上,摔断了胳膊。
⑧杨敬业连夜开车赶回城杨,本想找邻居理论,但两户人家已经在村委会协调下和解,父亲先去治疗胳膊,对方负责后续医疗费,“这样就结了?”杨敬业咽不下这口气。母亲说:“人家拎着一篮鸭蛋上了门,诚诚恳恳的向你爸道了歉。”
⑨这令杨敬业很憋屈,他发现了自己带着一腔正义赶来,却有拳头砸向棉花的感觉。第二天一早,他便驱车离开了老家,这个地方真是难以改变,不仅改变不了面貌,也改变不了人心。
⑩往后几年,杨敬业会在春节把父母接到上海,自己却没回过城阳。直到父亲动了手术,他将公司交给了副总打理,赶紧回家照顾。
11再次回乡,杨敬业觉察到了村里的变化。古道整饬过了,村庄变洁净了,躲在角落的垃圾不见了,这些都是外在的变化,用杨敬业的话说,只是“面貌”不代表灵魂。
12不过这段时间,这个古老的村庄修正了杨敬业的一些认知,村民们其实并不像他原来想的那样。比如邻居听说杨敬业的老爹动了手术,特意从鸭群里挑了两只肥大的老鸭送来。杨敬业还发现村里出门不用上锁,下雨前必有人帮忙收被子。【在他心里,村民的善意,质朴细小,就像田埂里蹿出来的小花,热烈自然。】
13父亲恢复的很好,杨敬业又要离开阳城杨了,这次他有了一些留恋。
14回到上海后,他开始悄悄关注家乡的发展。一天,杨继业看到新闻里播放着三个篾匠用近两千斤毛竹,在村口做出一个大型装置艺术——“竹编草帽”。那个村口如此熟悉却又陌生,杨敬业迫不及待的要回城杨看看。
15回村的路开阔井然,杨敬业驾车行在其中,青山次第打开村庄,渐渐入眼,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城杨正经历着一场蝶变——艺术学院的教授带领团队进驻城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城杨那些土生土长的村民,也被激发出艺术细胞。
16岂止是艺术细胞,梦想和热情也被激活了。千年银杏树旁,村民开了间书吧,里面满是来看书的老乡。几百颗富有创造力,身怀梦想的心,冲破了岁月的尘土,纷纷勃发起来。城杨已经不是过去的城杨了。
17一个村庄正轰轰烈烈的生长着。
18在那棵千年银杏树下,杨敬业抚摸着破裂的树皮,禁不住想,银杏树见证了村庄的故事,也即将见证一个新时代,一个属于这片土地和人们的时代,和煦的风吹来,银杏叶簌簌作响,仿佛在回应杨敬业心里的声音。一个念头自内心深处冒出来:“我是不是应该回来,为这里做点什么呢?”
19杨敬业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城杨!
【问题】
19.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四段叙述杨敬业学木工手艺及做精美雕花等情节,表现了他的审美意趣。
B.文章第七、第八、第十二段写与邻居相关的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C.文章中杨敬业第二次离乡时的心情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他对城杨充满留恋与不舍。
D.文章第十七段中“轰轰烈烈地生长着”形象地写出城杨村被激发活力后焕发的生机。
20.文章第四段构思巧妙,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21.结合语境,赏析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他心里,村民的善意,质朴细小,就像田埂里蹿出来的小花,热烈自然。
22.文章结尾写到“杨敬业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城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参考答案】
19.A
20.插叙,插入了杨敬业学木工手艺,愿意在做木工时追求、呈现一些审美情趣,却不被村民接受、欣赏,反而受到了奚落的事情;交代了杨敬业离开家乡的原因;同时呈现了村里人的精神的封闭,与后文写村里人精神状态变得开放,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做了对比,反衬了村里人的变化的美好。
21.“蹿”是动词,写出村民的善意主动、突然地呈现在杨敬业面前,让他有一点猝不及防,同时也为后文杨敬业第二次离开家乡有一些留恋不舍做了铺垫。
22.杨敬业对家乡的巷子、黄昏、青山、溪水、银杏等都有所眷恋,他喜爱自己的家乡;杨敬业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家乡被激活了,充满了创造力,杨敬业也想要为家乡做点贡献;杨敬业感受到了家乡的善意和美好的一面,想要帮助家乡变得更好;杨敬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能力去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了。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杨敬业的内心转变,展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在离乡追求事业成功后,他因父亲入院而重新接触家乡,发现村庄和村民的改变。村庄在艺术赋能下焕发新生,乡亲间展现诚朴善意,使杨敬业感受到家乡的深厚力量。最终,他决定回乡,体现了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归属。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变化的乐观展望和个人梦想与家乡成长的关联。
【解析】
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表现了他的审美意趣”错误,结合第④段“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他的手艺多半用不着,他的审美意趣也不被理解。于是杨敬业落了个‘花活木工’的绰号,就是说他干活花哨”可知,文章第④段叙述杨敬业学木工手艺及做精美雕花等情节,是为了突出山村的闭塞,为了写杨敬业离开山村的原因,也是为了和后文山村换发生机与活力形成对比;
故选A。
20.本题考查插叙。
前三段写杨敬业决定离开家乡,第⑤段到结尾写杨敬业离开家乡后的生活,第④段回顾了杨敬业在决定离开家乡之前的一些经历、感受,所以从写作顺序上看,是插叙。
结合第④段“在他眼里、手中。木工不单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活。即使做个简单的衣柜,他也要在柜门拉手上做出芙蓉花造型”“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他的手艺多半用不着,他的审美意趣也不被理解。于是杨敬业落了个‘花活木工’的绰号,就是说他干活花哨”可知,这一段概述了杨敬业在做木工时有审美追求的事情,但是他的这种审美追求不被闭塞的山村里的人所接受和欣赏,这也是杨敬业决定离开家乡的原因,故这一段交代了杨敬业离开家乡的原因;
结合第④段“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他的手艺多半用不着,他的审美意趣也不被理解。于是杨敬业落了个‘花活木工’的绰号,就是说他干活花哨”和第16段“岂止是艺术细胞,梦想和热情也被激活了。千年银杏树旁,村民开了间书吧,里面满是来看书的老乡。几百颗富有创造力,身怀梦想的心,冲破了岁月的尘土,纷纷勃发起来。城杨已经不是过去的城杨了”可知,曾经的山村是闭塞的,现在的山村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充满艺术性、充满梦想的,故第④段山村的闭塞和后文山村的创造力形成对比,反衬了后文山村变化之大,突出了山村变化的美好。
2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窜”是向上、向前跳的意思。同时还指动作带有一定的突发性,主动性。这里指村民的善意如同田埂里的小花,突然主动跳出来,突出了村民的善意出现的迅速、主动。结合第④段“杨敬业想不明白,他就是想让村民感受到美,怎么就成了一个笑话。他本就不喜欢村里人疲沓将就的样子。从这个外号开始,他讨厌起城杨来了,下定决心将来要离开”可知,曾经杨敬业是不喜欢村里人的,而现在父亲骨折后,他回来后,发现了村里人的善意、美好的一面,村里人会主动送来肥大的老鸭,会帮忙收被子,村里不用上锁等等,而这些善意都是杨敬业之前所没有发现的。这个“蹿”字写出了村民出现的善意、美好带给他的冲击比较大。这也为后文杨敬业第二次离开有一些留恋做了铺垫。
2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第②段“这是杨敬业生活了二十六年的村庄。他喜欢那些曲折的巷子,喜欢黄昏的田埂,喜欢四季葱茏的青山,喜欢清澈甘洌的溪水,喜欢村南那棵巨大的银杏”可知,山村是杨敬业成长的地方,这里的景色、成长环境、记忆都让他留恋、喜爱,这是他愿意主动回到城杨的原因之一。
结合第12段“在他心里,村民的善意,质朴细小,就像田埂里蹿出来的小花,热烈自然”、第13段“父亲恢复的很好,杨敬业又要离开阳城杨了,这次他有了一些留恋”可知,因为父亲骨折,杨敬业回到家乡,感受到了村里人的善意、美好,这让他有些留恋,因此他要回去做一些事情。
结合第15段“城杨正经历着一场蝶变——艺术学院的教授带领团队进驻城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城杨那些土生土长的村民,也被激发出艺术细胞”、第16段“几百颗富有创造力,身怀梦想的心,冲破了岁月的尘土,纷纷勃发起来。城杨已经不是过去的城杨了”可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人不再闭塞,变得开放,变得有创造力,家乡正在轰轰烈烈地生长、改变,杨敬业要回去做一些事情,参与到家乡的变化中去,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合第⑥段“这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小木工用十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为装修公司老板”可知,杨敬业在外创业可以算成功,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有能力、有条件去参与到家乡的变革中去,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