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贾大山《药罐子》中,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简要分析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9日  更新时间:2025年7月19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90175  浏览:

【问题】
    (2)贾大山《药罐子》中,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2)(6分)
    ①出身与经历。李先生父子两代行医,从父辈起就为于老治病。②医术。李先生一出手,于老“不行了”的病症就好了。③性格与医德。李先生性情温和,服务热情周到,对于老极为耐心,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开导于老。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评分说明】
    ①概括出李先生让于老“一直仰仗”的一点,给1分;根据小说的内容作相应分析,给1分。
    ②概括的要点不是李先生的特点,或者与“于老‘一直仰仗’”没有相关性,不给分;表述不当,或模糊不清,不能根据小说的内容作相应分析,不给分。
    ③考生答案的意思与本答案相同或很接近均可。
    ④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每一点可酌情给1~2分。所给分数满6分为止。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小说中,李先生是医生,于老是病人,因此李先生被于老一直仰仗的原因,首先是作为医生的特点,如医术与医德;但李先生与于老又不是一般的医患关系,于老一直仰仗李先生,还有基于李先生的家世和个性为人的理由。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李先生的出身与经历。小说开头写到“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可见,在小说中给于老看病的李先生出身于行医家庭,于老对李先生的信任仰仗,既有李先生医术的原因,也有李先生出身的原因。另外,小说在介绍于老从小多病时,多次写到“请的是李先生”,这一独特的经历,造成了于老对两代李先生的高度信任,把这一段文字转换成从李先生的角度而言,即李先生有着医治好于老病症的特有经历。
    第二,李先生的医术。对于李先生的医术的描写,小说既有从于老角度作的侧面描写,如“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也有从李先生角度作的正面描写,如李先生对中西医等问题的认识。
    第三,李先生的性格与医德。“医德”主要指李先生行医诊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品德,如详细交代医嘱,在于老来就诊时热情服务等;但李先生对于老,显然不止一般的医患关系,李先生对于老体现出耐心、喜爱等,也显然无法仅用“医德”以概括,这里面,应当还有李先生的性格因素,而根据原文的有关描写,可以概括为“性情温和”。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
  • 下一篇:贾大山《药罐子》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
  • 【推荐文章】

  • “今君抱何恨”中的“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

    【问题】 15. 今君抱何恨 中的 恨 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诗概括。(6分) 赠别贺兰铦...

  • 下面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

    【问题】 21、下面是美国学者埃德加 戴尔(Edgar Dale)1946年以语言学习为例提出的 ...

  • 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

    【问题】 22. 一分钟试卷 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形式。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 一...

  • x-j-p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x-j-p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

  • 惩恶扬善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从边城

    【问题】 惩恶扬善 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请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

  • 2020年是脱贫攻坚年,请你为一线扶贫工作者写

    【问题】 22.2020年是脱贫攻坚年,请你为一线扶贫工作者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

  • 【最新文章】

  • 贾大山《药罐子》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
  • 贾大山《药罐子》中,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
  • 白居易《琵笆行》中用【】这两句,写出了琵笆
  •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叙婚后生活,认为
  • 岑参《宿铁关西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 岑参《宿铁关西馆》的首联描写巧妙,请简要赏
  • 补写: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人们就会
  • 文中称图灵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敏锐、远见和
  • 图灵在英国皇家学会计算机实验室有哪些突出成
  •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在整个国际应用物理界地位
  • 刘绍英《苇叶青青》三次写到了泥鳅脸红,每一
  • 刘绍英《苇叶青青》在刻画泥鳅这一形象时,突
  • 结合刘绍英《苇叶青青》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
  • 《过零丁洋》中,写作者“明经”而“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