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那山,那人,那狗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7日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7日
作者:彭见明  文章ID:91607  浏览:

【原文】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授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病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筹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有删改)

【问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体、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8.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9.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7.B。“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错误,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中,蕴含着老人对山区邮递员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8.(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3)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儿子背父亲过河,象征着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9.(1)使结构更加连贯:“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2)衬托人物的形象:“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3)增加了叙述的趣味性:小说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生动有趣。(4)暗示文章主旨:“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有着事业的传承。(5)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形象。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材料一:有人认为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小,缺乏生命力;也有人认为
  • 下一篇: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诩年十二,能通《尚书》,孝养
  • 【推荐文章】

  • 王安石《孟子》《商鞅》

    【原文】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

  • 六幺令·天中节

    【原文】 六幺令 天中节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

  • 日日

    【原文】 日日 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 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许心绪浑无事, 得及游...

  •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原文】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岑参 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 花明潘子县[注],柳暗...

  • 月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 池口风雨留三日

    【原文】 池口①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

  • 【最新文章】

  •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诩年十二,
  • 那山,那人,那狗
  • 材料一:有人认为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小,缺乏
  • 在19世纪文学作品中,杰克·伦敦笔下的冒险家
  • 王安石《孟子》《商鞅》
  • “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
  • 晨顾紫禁城
  •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少而智勇,好立名
  • 停战令后
  •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
  • 上联是“远古嫦娥飞天书写神话”,请你依据下
  •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
  •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气候特
  • 六幺令·天中节